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5页)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5页)

(2)讲例3时,没有充分利用好应用题中的表格。

表格所起的作用很强大,除了表示已知量,还能找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而且不用再板书,有利于思考。利用好表格,也能避免后面求利润时的错误。

(3)在设未知数时,学生直接设了三个未知数,教师应再提问还能不能使解法更简单些,从而引出设二元,减少元的个数,体会消元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好更快地求出目标。

7。例3学生做了4分钟,周围12个学生只有4个学生做完,关键在于例1没有讲;处理例1时,直接叫学生说解法。提问的学生过好,缺乏解题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没有交代清楚。

8。备学生,备教材。

(1)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的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所处的地位、作用。

(2)数学核心思想分析,教师不仅要考虑所教知识,更要考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维方式。

(3)教材内容分析,“变量”“极值”等名词是否符合现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斟酌。

附录2: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物理组郭金宁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课程的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也是力学中最难理解把握的一种力,如何巧妙地利用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准确深刻的认识好摩擦力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在处理好概念教授的同时,对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替法、图像法、假设法这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和应用是这节课的另外一个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掌握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3。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探究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习时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中应用力的传感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使学生体会数字化实验室的特点与优势,对图像法处理数据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探寻物理规律,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相关,方向如何判断。

难点:对静摩擦力的理解,静摩擦力方向判断和大小确定。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与完成情况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不再单一的界定在知识范畴,而是从三维角度来预定,这节课是概念教授课,本身知识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处理概念的具体手段应用中,多种科学研究问题的思想都蕴含其中,如何巧妙地把这些思想在教学中很好地渗透给学生是很重要的,在设计这节课时,针对能够接触到的科学方法,设计出了上面的三维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的很好,在处理过程与方法时,控制变量法和假设法落实较好,替代法强调的不是很到位,情感目标由于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参与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情感目标完成的不是很理想,在设计实验上还应该进行改进加强。

教学过程

续表

【板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1)接触存在弹力(2)相对运动趋势(3)接触面粗糙

2。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