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第五节 组织各种教学比赛(第1页)

第五节 组织各种教学比赛(第1页)

第五节组织各种教学比赛

各种比赛的组织,也是教研室的任务。比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以教师为主体的比赛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赛。三级教研组织的各个层级,都会涉及比赛事宜,组织相关活动,当然,具体的性质、名称、要求、实际利害各不相同。

一、毁誉参半的教师赛事

迄今所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各种教学比赛,也是纯粹的“国货”。据了解,基本可说是在新时期制度化并形成规模的。多数被访谈者表示,“**”之前虽然也有类似活动,但次数、范围都无法与如今相提并论。30多年来,经历了从轰轰烈烈到被质疑和批评的过程,虽然日渐“低调”,却始终“外松内紧”,从来没有停止,影响也没有降低,尽管官方和正式的媒体少有报道,实则一直为广大教师关注,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举足轻重。

种种比赛的由来,按照一些教研室负责人的解释主要有二。一是评课,通过比赛,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二是评职,教师技术职务制度也是各种赛事走向繁荣的推手。“**”结束,教学工作开始被重视,教师们终于能够理直气壮地在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开始时,只是教师们自发地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研员也会借助这种形式展开教研。随后逐步演化为后来的比赛、评奖活动,并且越来越制度化、规模化。虽然少见正式研究,但组织评委会、发布通知、报名、初赛、决赛、评奖、颁发证书……早已形成了整套成熟的“游戏规则”。各级比赛均向获奖者发放证书,虽然大多没有奖金,却是很高的荣誉。无论是全国、省级、地区哪个级别的比赛,在开幕或者颁奖仪式上,举办地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定会亲自出席,或讲话,或颁奖。不用说,自己地区的选手得到好成绩,领导们脸上一定神采飞扬。

各种教学比赛名目繁多,按照级别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全国级别的比赛

全国性的比赛自然是档次最高的赛事。据说,除教育部外,许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曾经出面组织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如今,全国比赛的组织者更多是一些半官方性质的学术团体,比如中国教育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像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等,参赛者则是各个学科的教师。运作方式是,教学研究会向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研室下发通知,再由他们向全省范围内下发通知。像中国教育学会在各地的分会、各个学科的分会等。教研室虽然不是全国赛事的组织者,但通常是有关各项事宜的具体承担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比赛基本是以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赛作为基础的,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下而上地推荐参赛选手。一般说,只有在省市级比赛中胜出者,才有资格和机会问鼎全国赛事。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中小学数目多,教师队伍庞大,全国性比赛往往会采取分片方式进行,比如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等等,虽然分片进行,仍然冠以全国性比赛名称,享有全国比赛的等级。在这样的比赛中拿到名次、获得奖项,是很高的荣誉,“含金量”也最高。

这样的比赛,省及教研室会具体承担各项有关工作。此外,一些优秀教师出身的教研员声望卓著,会被邀请担任全国比赛的评委;同时,各个省市的参赛选手多半也是在当地教研员的指导帮助之下走上赛场的,并非孤立的个人奋斗。从脱颖而出,到走上赛场,教研员们不仅慧眼识英雄,更要为之出谋划策——比如选择什么内容较有胜算,指点迷津——怎样设计课堂活动才有新意,有时更会请来方方面面的有关专家共同“把脉会诊”。可以说,每个在全国赛事上得奖选手的成绩中,都凝结着教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教研室,争取自己的教师得到全国级别的奖项责无旁贷,是一项严肃的任务。在北京市教研室的工作年报中,就有“选拔和指导北京市优秀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学评比获奖情况”的专项统计。以2003年度为例,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共有16人,涉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中学英语、中学化学、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劳动技术8个学科。其中,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1人。[1]赛事内容或名称分别是:“高中优质课评比”“录像评优课”“观摩课”“全国化学实验改革成果评比”“现场课”“优质课评比”。[2]

近年来,全国级别的比赛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是,除了学科专业委员会外,其他一些人员或机构也会组织全国性比赛。二是,这样一些全国性比赛不同于传统,与省市级比赛的衔接变得松散,比如,可以采用“海选”方式,即人人可以报名,无须特别资格。有人调侃:就像湖南卫视的“超女”赛,或者“红楼选秀”。对于这些变化,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活跃了气氛,给了更多的教师机会。反对者认为,政出多门,过多过滥,利益驱动——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仅仅报名费便很可观。更糟糕的是,严肃性如何保证?这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新现象。

(二)省(直辖市)级别的比赛

省(直辖市)级比赛按照惯例都是由该级教研室组织。当然,得到省(直辖市)级别的奖项,每每成为通往全国性赛事的通道,获得问鼎全国性比赛的资格。

据当事者回忆,1986年或者是1987年,北京市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涉及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最后每个学科决出的“优秀奖”只有一名,基本都是今天各个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比如北京四中的顾德希,北京崇文区教研室的张凯,等等。那时,还没有什么全国比赛,所以这个赛事有“到顶”的味道。后来,全国性比赛开始,与之呼应。如在北京,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差不多是每两年一次,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范围的教学比赛。自然,也会向下辐射,先在各个县(区)举办,决出的获奖者再参加市一极的比赛。

目前,北京市级别的主要赛事有两个,即“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两个比赛基本是每年或隔年进行。

1。教学设计比赛

教学设计比赛最初只是文本形式,即主要看一堂课的设计,并不需要付诸实施。现在发展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文本、课堂实录和终评说课答辩。

2005年,北京市教研室组织了“学科教学设计评选”,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市级的奖项分别是:小学125个一等奖,160个二等奖,372个三等奖。中学97个一等奖,198个二等奖,385个三等奖。[3]

2006年,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评选”,主题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2。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教学基本功大赛,则要“真刀真枪”地上一节课。市级层面的上次比赛为1999年,时隔十年后才又继续。目前比赛以专项委托方式进行,先是初中,然后小学,2010年启动高中。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文本、说课、学科教学笔试和计算机上机考试四个部分。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如,年龄在35岁以下)必须参加这一比赛,具体由各区来操作,可以选拔,也可以推荐。北京一位教研员(LT,2010)以自己区的情况为例介绍说,区里评选完了,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再然后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的片区评优(华北地区)。

(三)县(区)级别的比赛

这一级比赛,由县(区)一级教研室操办。无论是全国比赛,还是省(直辖市)的比赛,都是在县(区)级比赛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将大赛主要奖项按照比例大致分配到各个地区,然后各个县(区)在自己所辖区域内组织比赛,与高级别赛事相比,这一级比赛带有“海选”色彩——符合条件的每个教师至少要参加一次。也就是说,不会像参加全国或者市一级比赛那样要有教研员指导,要千锤百炼。而是由学校选送,当然,会在教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内经过讨论、修改,但与前面两者相比,比较贴近自然状态。

“比赛是收费的,每位教师100元,需要自己出,主要用来给看论文和听课的评委。”“一般而言,参加的教师都会拿奖,比如只要是学校送出来的,区里至少三等奖。区里一等奖再去市里比赛,设一、二、三等奖,有时也设特等奖。”(LT,2010)关于收费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众说不一,北京市的大致情况是,由教研室组织的相关学科教学比赛活动都是不收费的。但各种学会组织的比赛,根据学科不同都会收相应的费用。当然,在各地具体情况差别就更大,很难一概而论。

鉴于比赛的正规性,教研室还会安排专门的教研活动,以下便是北京市某区教研室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为数学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提供的辅导的基本情况。

为全区青年数学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专门辅导

时间:2008。10。10。下午3:00(各年级数学教研员为配合此次辅导,将主要的教研内容在3:00前结束)。

地点:教研室所在建筑中一间大教室。

对象:全区40岁以下中学数学教师。

活动由海淀区数学教研员(GZ)主持,先后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请高中某教师(XD,北京市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讲《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设计》

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实的情况:学生的动机、兴趣如何?成绩差、被动,无兴趣。

引导:能思—可思—会思—善思。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将数学知识、方法体系的教学与数学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理论依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