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第2页)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第2页)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73次,占总数222的32。9%;初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64次,占总数的28。8%;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8次,初一12次,初二10次,初三24次;高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85次,占总数的38。3%;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8次,高一28次,高二20次,高三29次;骨干教师5次,占总数的2。3%;中青年教师21次,占总数的9。5%;组长14次,占总数的6。3%,其中重点校教研组长参加1次;普通学校的教师有1次单独参加的机会,占总数的0。5%。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50次,占总数228的21。9%。初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82次,占总数的36。0%;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8次,初一17次,初二23次,初三24次;高中教师单独参加的活动有96次,占总数的42。1%;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8次,高一32次,高二18次,高三38次;骨干教师4次,占总数的1。8%;中青年教师39次,占总数的17。1%;组长5次,占总数的2。2%。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31次,占总数274的11。3%。初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99次,占总数的36。1%;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21次,初一15次,初二23次,初三40次;高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144次,占总数的52。6%;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15次,高一30次,高二28次,高三71次;骨干教师5次,占总数的1。8%;中、青年教师41次,占总数的14。7%;组长20次,占总数的7。3%,其中重点校教研组长参加1次;普通学校的教师有3次单独参加的机会,占总数的1。1%。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按参与活动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

初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活动共有36次,占总数193的18。7%。初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83次,占总数的43。0%;其中,初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8次,初一24次,初二23次,初三28次;高中教师参加的活动有74次,占总数的38。3%;其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的有3次,高一27次,高二21次,高三23次;骨干教师1次,占总数的0。5%;中青年教师14次,占总数的7。3%;组长3次,占总数的1。6%;普通学校的教师有1次单独参加的机会,占总数的0。5%。

从表中可以看出集中教研的基本情况。

活动具体内容分布。以针对日常教学的活动最多。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教材教法分析(集体备课)、考试复习、公开课、教学计划(安排协调进度)等在各个学期都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可以想见,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协调所在区各个学校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进程、学业要求方面的必要的统一性。

学科分布。在科目上,毫无悬念,语、数、外、理、化等占据最大比例,与这些科目在学校教育中的所占课时以及实际地位一致。此外,即使课时较少的音、体、美、劳技等所谓“小学科”,也有比较充分的教研活动保证。

年级分布。覆盖了中学所有年级。很自然,针对毕业年级的活动更突出:在初中阶段,以初三年级教师的活动次数为最多,在高中阶段,以高三年级教师活动次数为最多。这种情况与人们的一般印象基本符合,这是两个即将分别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年级,两个考试均是“性命攸关”强竞争性的,当然也就是学生、教师、家长格外关注的年级,作为直接负责指导教学活动的教研室,必须对这两个年级的教研活动另眼相看。

活动对象分布。各个学期的安排中,分学段、分年级的全员性活动都占据最大比例。此外,显示出教研室在教师队伍成长方面亦有所考虑和安排,每个学期均有按照不同年龄分组的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比赛等内容。同时,也有管理性质的如各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参加的活动。

活动形式。包括了由教研员主讲的教材教法分析、由教研员主讲的考试命题思路和复习建议、公开课、经验交流、比赛、科研课题活动、试题分析、工作总结,等等。

总体说,这个区的教研活动很典型地体现出教研组织的本色:强烈的实践意味。

2008年,我们走进北京市名声卓著的海淀区教研室,亲身体验了两次完整的教研活动。

第一次,2008年10月10日,下午2:00,初中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活动从2:00—4:30左右结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教室内始终座无虚席。教师们十分认真,与时下频繁要求教师们参加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讲座、学习等场合相比较,教师们聚精会神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部分。是海淀区教研室初中三年级数学教研员的讲座。内容主要是平方根教学,对新课程改革后教科书有关内容的变化做出说明解释,就教师们比较困惑的地方、教学中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指导。教研员根据之前在若干学校听课的发现,根据自己的分析研究,为一线教师做辅导,其中有对于变化的说明,有对于困惑的澄清,有对于不当做法的纠正,有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讲座进行中,多次与教师互动交流。[4]

第二部分。是海淀区某中学教师介绍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建议。[5]

下午3:00,教研活动进入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进行。

第三部分。是题目分析。部分教师离开后,教研员与留下的教师共同讨论几个题目。这几个题目属于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对这类题目进行教学分析,过去是名正言顺的内容,而且为教师们所看重,近年来对于升学竞争和学生负担过重的批评,也因为教研室被认为用“偏题”“怪题”难为学生,这些教学中较难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了各种校外辅导和培训上,教研活动中此类内容有所减弱,至少在声势上没有从前显赫。但无疑,并未销声匿迹,因为教师总是要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进步也仍然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

这位教研员展示的题目,以及解题思路应该说是比较出色的,既有趣味性,又有很强的思维训练价值。现场教师们也饶有兴致,纷纷出招破解。于是活动进入最佳状态,可以说是整个教研活动中的**。

教研员拿出一道题,传统解法要用到积分的知识,很多老师喊:“超纲了!超纲了!”教研员说:“咱能不能用中学知识把这题解决了。”然后大家就琢磨,第一个老师上去讲了一半发现错了,台下的老师立刻热闹起来,争着要上去,一定要给他讲明白不可。[6]

完成题目讨论后,教研员不忘谆谆勉励教师们钻研业务,“老师们,这些题目的难度挺大,不光是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对咱们老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一拿到这样的题目,也想了半天。当然,您作为老师,应该会做这样的题目。包括我在内,如果一天两天不做题,还行。十天八天不做题,您可能就开始荒废了。当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您不做题,您可能就被淘汰了。”[7]

此外,就复习试卷、题目发放、代数几何的内容比例等做了交代和说明。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大赛辅导活动。所有准备参赛的数学教师,离开自己所在年级教研活动的教室,集中到另外一间较大的会议室中。按照要求,40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区一级初赛后,优胜者再参加市一级决赛。因此,在这个年龄段中、此前尚未参加过比赛的教师基本全部到场(没有得到详细数字,估计人数至少在80人以上),听取有关比赛的辅导。辅导有两项内容,先由参加过上一届教学设计大赛,并且获得一等奖的海淀区某中学高中数学教师介绍参赛经验,然后由教研室数学学科负责人(GZ)就参赛各项事宜做全面介绍,包括注意事项,具体建议等。[8]

第二次,2008年10月22日,上午8:30,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与上次初三的数学教研活动一样,可以容纳100多人的教室内挤得满满的。

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该区高二语文教研员的报告。首先强调重视选修模块、搞好选修模块的集体备课,请教师帮助录入学生的测验分数等具体事务。此后,教研员重点谈本学期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必修模块5。因为高中新课程按照模块考试,此时也已经接近期中考试,所以就这个模块的复习考试范围及其要求做了详细说明,包括语文知识、背诵篇目、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试卷结构、分值分布等。[9]

第二部分。该区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就选修模块的作文教学做介绍。按照高中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设置5个选修系列,该区的选修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选修课中包括作文训练。这位语文教师的介绍,就是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作文训练。包括了选修模块作文框架设计、训练内容、议论文写作、训练时段、设计过程、设计原则等。其中以高考作文和本区学生作文作为素材联系实际展开说明,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有思想有观点,有概括有材料,主讲的教师口才也很好,听众反映积极。[10]

我询问身边的教师的看法,有人评价非常高,也有的教师说,内容是很好的,不过在普通校和薄弱校,这样的设计难度偏高了,实际很难完全实现。

对于集中教研这种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的评价如何?一般说,是肯定和欢迎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调查的统计数字,几年来与不同教师的交流,也不断地强化着这样的判断。

北京某区一所普通中学,规模比较小,无法形成各个年级同学科的备课组,因此各学科教师对于区里面组织的教研活动格外重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都是一人教全年级的课程,他们均对教研室组织的活动表示肯定。

年轻的历史教师说:

“教研室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我们学校规模比较小,没有集体备课组。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教材教法分析,还有听课、评课、说课什么的,听听是非常有帮助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