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许多地方有所谓“教研科研化”的提法和做法,(并无统一表达,在此泛指此类倾向)主要意图就是是以科研课题带教研活动。根据上面所说,未见得是好事,因为这种做法冲击了教研活动已有的传统,很有可能令教研活动对现行中小学教学的既有作用被削弱。说得严重些,有可能导致教研室逐渐虚化:一个将学术追求作为任务,以探究未知为目的的教研室,已经背离了建立教研室的初衷,背离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教研室的初衷,最终会因为无法满足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求而丧失独立价值而最终失去自我,至少,威信丧失,形同虚设。
[1][美]米尔斯(C。WrightMills)著。张君玫,刘矜佑翻译。社会学的想象[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38。
[2]朱志平。教研员何以异化为“考研员”[J]。人民教育,2008(9):33。
[3]姚文忠。中小学教研与科研[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
[4]刘振山。教研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秦国龙。教研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6]姚文忠。中小学教研与科研[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1。
[7]秦国龙。教研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20。
[8]关于这段话,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没有找到有正式记载的文献。但在访谈北京及其他地区教研员时,若干人都提到,某官员的确不只一次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研员们印象鲜明深刻。
[9]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10]秦晖。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A]。秦晖。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C]。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471。
[11]2008年,北京市某薄弱校高中语文教师。
[12]2008年,北京市某薄弱校初中数学教师。
[13]2008年,西北某重点校高中语文教师。
[14]2008年,北京市某重点校高中生物教师。
[15]2008年,北京市某薄弱校初中英语教师。
[16]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
[17]同上。
[18]钟作慈。对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A]。梁威主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34。
[19]耿申。教育研究札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14。
[20]钟作慈。对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A]。梁威主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36。
[21]刘振山。教研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1。
[22]林高明。读书·读课·读人——一个县级教研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8(11)。
[23]朱国华著。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191页。
[24]郑金州。警惕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A]。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大家谈[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5。
[25]吕赟。课题研究应该关注学校中的实际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11-07。
[26]任守辉。莫让学校教育科研“变味”[J]。教育科学论坛,2008(6)。
[27]同上。
[28]郑金州。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十条建议[J]。人民教育,2008(5)。
[30]汤先平。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8(7):35。
[31]姚文忠编。中小学教研与科研[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