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第二节 足够的合理性(第2页)

第二节 足够的合理性(第2页)

续表

续表

从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完全的目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非常有趣的特征。

第一是“非本色”。文件中涉及的大量工作超越了学校教育领域。表格中罗列的目录内容庞杂,用“五花八门”“千头万绪”来概括毫无夸张。举凡任何一个中国“单位”所必需的工作,皆应有尽有。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的社会生活是在各种各样的“单位”中展开的,学校作为一级单位自然也不例外。从“切实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学校安全工作”(见上表[2006]2号)、“加强春季群体性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2006]13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2006]14号),到学生IC卡月票发行工作([2006]18号)、少儿互助住院医疗金收费工作([2006]37号),直至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2006]52号),等等。尽管人们一致同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全年专门下发的与教学有关的文件却只占据110左右。从总体上看,牵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工作中,许多与教育部门的“本色”相异。

第二是“非常规”。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学校其实是“节律”性比较强的一个,有着自己准确的“生物钟”。九月开学,一月寒假,六月高考,七月毕业……。一年年周而复始,按部就班。但作为“单位”的学校,却不可能完全依照自己的“节律”运行,经常会面临各种“插曲”:因不同原因产生的急迫事务。在学校接到的各种教育教学的文件中,相当部分属于此类。是教育教学的,但又是非常规的,带有一些“时事”特征的工作任务。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通知([2006]5号)、学生艺术节([2006]7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见上表[2006]8号)、“国防教育进校园”公益言行宣传活动的通知([2006]11号)、开展建设和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文件的通知([2006]19号)、评选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百所示范学校工作文件的通知([2006]30号)、关于利用互联网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文件的通知([2006]32号)、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节能教育活动的通知([2006]34号)、等等,这些事务虽然不是常规,却与教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类文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第三是“无轻重”。上述两类任务十分庞杂,虽然不是本色,但必然发生(在中国尤其),而且因为非常规,没有现成、固定的处理方式,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专门应对。而且,尽管这些事务在工厂、机关、公司、乡村也同样会发生,就学校而言却永远意义特别:很简单,学校是集中了大批未成年人的社会组织。诸如上面所列,无论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还是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在任何别的社会组织中,永远不会像在中小学校中那样性命攸关,那样来不得半点差池。几乎任何一项事务在中小学的完成都必须比在其他社会部门更为严格、更为慎重。面对这样几乎“包罗万象”的任务,可以想见教育行政部门的忙碌。

所以,人们一致同意的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事实上往往并不能放在“当务之急”的位置上。而且,在教学方面,有关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又占据了相当比例:一年一度的招生、毕业、中考、高考等,没有一项能够掉以轻心。

由此不难体会到这样的无奈: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置于日常工作的首位或中心,其实几乎不可能。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学不重视、不作为自己分内之事、不考虑不作为呢?当然不是。几乎无须去做专门的调查访谈,教育行政部门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了解并且深知学校教学的意义,知道其中利害及其对于自己所在部门的意义。所有国人都熟知,每年的高考、中考成绩就是教育行政部门最关心的事情。一些地区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极端事例:因为考试成绩的上升与下降而导致某某官员的宦海沉浮、升迁罢黜都早已不是新闻。当然,绝大多数的教育行政官员并不那么只从升学率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而是从学校的本职,从年轻一代的成长,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理解教学工作的意义。他们懂得,无论各种日常的、紧急的事务多么重要,毕竟都不是学校的本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那么,似乎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并不重视教学,那么不仅与所有教育理论研究结果相悖,而且也与人们的常识不符。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的确重视教学,为什么在下发的文件中身影飘渺?只要循着这个思路稍微了解并且思考一下,很自然,教研室的存在,这个专门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便“浮出水面”。

三、一支需要专业支持的队伍

关于教研室价值、地位、功能的各种议论,经常也来源于有关中小学教师队伍及其职业的讨论。

(一)当务之急

1。规模大,编制紧

中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是世界之最:学校数目、学生数目,都是惊人的庞大,在一些国际性的教育交流场合,相关数字经常让一些国家的同行抽冷气。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自然也就产生了同为世界之最的教师队伍。然而,虽然人数众多,与现实的教育需求相比,教师仍然是短缺的,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甚至大城市也不例外,而广大农村地区自然尤其严重。

“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分城市、县镇和农村三级,规定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3。5∶1、16∶1和18∶1。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乡标准严重倒挂,仅考虑单一生师比维度、缺乏附加编制的明确规定等突出缺陷,与我国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存在大量村小特别是10万个教学点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违。”

“2001年的编制政策实行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度减少,全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压缩近10%。据报道,山西省实行2001年编制标准后教职工人数减少了5万,减幅高达15%左右。山东省济南市实际需要4。8万名中小学教职工,但按照2001年标准核定的编制数仅为4。1万个,编制缺口达7千余个,造成中小学实际运转和发展需要与人员编制的严重不匹配。同时,由于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各地编制数量下降和裁减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更为紧张,数量严重不足。许多地方中小学校由于教师编制进口卡死而难以补充新教师,规模小的农村学校与教学点甚至由于缺少编制而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三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多门甚至全部课程,教师负担极其沉重;部分农村学校不得不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而聘用代课教师。”[9]于是,政府强制取消民办教师,没有多久,代之而起的“代课教师”又大批走进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是可敬的,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支撑着共和国的农村教育。更进一步讲,在“端铁饭碗”的众多行业当中,中小学教师有足够的骄傲资本——按照经济学上投入产出观点,他们应该是最为称职的、贡献最大的,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用最微薄的工资收入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事业(这是就整体而言,少数重点学校教师的情况应属例外,待遇优厚,人员充足,但在教师队伍总体中所占比例有限)。

2。学历低,力量弱

“合格”的标准之一,是学历水平。根据1994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这样的标准,在发达国家早已是昨日黄花,而就是这样一个标准,从政府到民间奋斗了几十年,虽然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离起码的基本合格仍然十分遥远。为了百年大计的基础教育,多少人奔走呼号,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为此,《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部分发达地区,这已经不是问题。如果就全国来看,这样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我多年来一直承担寒暑假的函授教学任务,主要对象就是需要提高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函授班的学历,有专升本——通过函授学习从大专学历升至本科学历,也有专科班——从中师学历升至专科学历。一直到2010年,函授任务仍然在继续,虽然公允地说,有所减少。而近几年函授的地点之一,就在北京的通州区,学员大部分就是北京各个郊县的中小学教师。

其实,在学历合格的教师群体中,情况也并不那么乐观。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的教师合格学历,许多人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靠入职之后的继续教育得以提高到合格水平,也就是说,最初学历是中师或者大专,然后通过在职进修逐渐提升到合格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想见其辛苦程度,出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比如需要自己承担学费、工作任务没有丝毫减轻、通过考试的压力等,他们必然会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最为保险和有利的选择。于是,本来是数学教师,获得的本科学历是中文,本来是物理教师,获得的大专学历是教育管理,等等,这种状况极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在继续教育专业选择时“避重就轻”的教师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处于他们的位置多半会做出同样反应。学历当然不能等同于教学能力,但学历与教学能力又必然是高相关的。在这里只是想要强调,教师队伍的这种现实,如何保证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从长计议

教师永远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永远是关心教育的人们心之所系。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是这些年在各种教育刊物上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名词。尽管对于它的准确内涵人们还没有达成一致,却并不妨碍大家共同使用它。其实,虽然见仁见智,对于“专业成长”的主要内容人们的看法是相同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专业成长”就是内行,就是在某个领域里面做得好,就教育领域的教师而言,自然就是优秀的教师,至少,是合格的教师。

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迄今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不休。毋庸讳言,期望教师获得医生、律师那样的被整个社会广为认可的职业地位,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的。不过人们也乐于承认,教师职业有其复杂性,从而对于从业人员有着严格要求——当然,对于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则见仁见智。

关于教研室存废的议论也经常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话题有关。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刚刚结束时,教师队伍损失严重,许多成员实际上是不称职的。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扶持,教师队伍在改革开放后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已经提出了研究生学历教师的百分比。此外,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也已经有了规范的制度,应该说,从整体看教师队伍的学历日益乐观。

其实只要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便可以知道,对于学历和人数基本不再成为困扰的教师队伍,人们仍然对专业成长孜孜以求,热衷于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谋求提升教师的水平。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理想的职前教育,都无法直接向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优秀的、称职的教师必须也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好的职前教育可以令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缩短,可以令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具潜力,但无论怎样,几乎都无法超越实践的过程。

人数不足,学历不足,自然需要专门的力量协助才能保证水准。进而言之,有朝一日学历和人数都不再是问题,提升专业水平的需求仍将源源不断。教研室正是这样一个部门,以它的力量,支持教师的教学,成为他们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坚强后盾。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108号)[EBOL]。http:。moe。gov。publicfilesbusimlfilesmoemoe_2472004081570。html,2011-05-26。

[2]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05-05。

[3]王建勋。美国的教育部“管”些什么?[EBOL]。http:news。ifeng。opinion2009030316_23_1062389。shtml。2011-05-26

[4]基础教育处[EBOL]。http:。bjedu。gov。2007bjedu23784679684314234882007092754186。shtml,2011-05-26。

[5]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公报(第24、25号)[EBOL]。http:。bjrd。gov。zlksrdcwhgb200807t20080731_14975_7。html2007-03-21[2011-05-29]。

[6]一个班学生上百上课要用扩音器[N]。北京青年报,2007-09-14。

[7]程方平。今天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忙什么?[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8]庄西真。学校自主性和学校能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

[9]韩小雨,庞丽娟。制约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瓶颈及其破解[J]。中国教师,2009(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