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是什么机构 > 第三节 各种考试命题(第2页)

第三节 各种考试命题(第2页)

在长达半年的一线采访中记者发现,新课改的高一教学难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在追赶高考。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等多所中学高一学生这样介绍老师的课堂讲课:‘这个内容在高考的时候是这样考的,在哪年哪年的高考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内容。’学生们说,为了能让课堂教学与高考接轨,老师在讲课堂内容举例时总是不断地引用高考试题,我们觉得听起来很费劲。

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正好做了印证;一些区县和学校未能把握模块考试的性质和目的,不是按照大多数学生应知应会的程度编制考核试题,而是盲目地按照历年高考试题的难度或套用高考试题来编制考核试题。结果造成了在一般高中,特别是相对弱势高中有较多的学生考核成绩不合格,不能及时获取相应学分的情况。”

记者在报道后写道:“虽然我们大骂我们的学校教学是应试教育,但谁又敢不进行应试教育呢?在高考仍然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大社会背景下,学校的教学不应试该怎样呢?家长肯干吗?于是老师们忍着骂名忍着劳累,无奈地在清贫而寂寞的三尺讲坛上‘吼着’,就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和自己的职业追求。”[12]

考试的的确确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惟其如此,就更需要我们名正言顺地对待它、研究它、改进它,在所有这些努力中,教研室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考试还不能够尽善尽美、而我们又不能缺少它的时候,如果教研室对于考试漠不关心,难道不是渎职?

四、基础教育各阶段主要考试及与教研系统的关系

如上所述,基础教育各阶段的主要考试分别由各级教研室负责的说法,其实已经是明日黄花。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考试与教研室的关系陆续出现变化,折射着基础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对教研室产生了诸多影响。

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学校常规考试、小学升初中考试(小升初)、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考)、会考、高考模拟考试。

(一)学校常规考试

每门课程的常规考试,即各种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是中小学运用最频繁的考试,虽然不像“中考”“高考”那样“生死攸关”,却与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成效、调整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考试为“因”,“中考”“高考”则为“果”,这些经常性的、常规性的考试,累计地、渐进地塑造和记录着学生的学业进步,并且最终决定着学生在那些决定性考试中的成败。

新时期以来,在全国不同地区,单元、期中、期末考试都曾经一度采用过市、区、县统一命题的形式。那时的市、区、县教研室就是出题的主要力量。后来这种情况逐渐变化,一是,由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难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差异。二是,考试受到愈来愈激烈的批评,统一考试刚性强,更容易招致指责。据不完全了解,目前许多地区只有在期末或者学年末考试采用统一方式,以北京市中学阶段为例,期末采取全区统考,由各区自行组织。操作时也十分低调。至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则完全由学校自行命题。

不过,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还以北京市为例,尽管早就声称除期末外没有统一考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常规考试也并非完全由学校自行其是。在近几年,我在北京市几个区的中学里面便多次看到不同学科以“单元目标”或“形成性单元测验”为名各区统一命题的卷子,当然是由区教研室编制,每个单元都有,只是使用这些卷子的行为则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

就此,我专门请教了某区一位教研员(LT,2009)。

我:高一高二是不是每个单元都有个小测验?

LT:当然有啊。

我:谁出题?

LT:我们(区教研室)出题。期末考试是统一出题,得知道学生的情况怎么样,学生也可以跟别人比一比,自己在这个群体里怎么样。别的像期中考试,区里不组织。

我:那单元考试呢?

LT:也不组织。

我:单元目标呢?刚才您不是说有小测验吗?

LT:那个有,但那只是练习,不能算做考试。

我:这个东西也是很重要的啊,每个单元主要的东西必须得抓得准啊。这单元目标是一个教研员出,还是整个学科教研员一起商量?

LT:一个班子。像我这个学科,我带着几个骨干教师一起商量。确定下来,再到各个学校。

我:这还差不多。每个单元都这样吗?

LT:都这样。一个人主写,大家给提意见,讨论修改。不能一个人做。反正我们这教研室历来倡导的都是这样,这是集体的智慧。

我:不会是某个教研员一个人自己就出了?

LT:不允许,像我刚才说的,一定要商量,一定是集体智慧。平时的考试就是各个学校老师去出,因为不同的学校学生情况不一样,这不能统一呀。

这位教研员对我的问题回答得十分有趣,刻意地将单元测验与“考试”区别开,首先承认有,接着强调那不是“考试”,用心良苦十分实在。据我的了解,北京市的学校对于单元测验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这毕竟代表着一种“标准”。具体考查,学校之间态度也有不同,“名校”“重点校”,可能将其当作下限:必须达到的,在此基础上会有难度高于这种单元测验的其他考查。那些所谓薄弱校,则可能将其当作上限了,关注点在于有多少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不同学校的教师都表示,无论是不是叫做考试,这个单元测验由区里面来出题是应当的。

(二)“小升初”

在全国范围,“小升初”都曾经是相当范围的统一考试(直辖市或省会全市、地级全区等),后来则改为较小范围的统一考试(直辖市或省会下面的县(区),再后来取消考试,改为就近入学。全国各地大体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时间差别则比较悬殊。

1。艰难的历程

“小升初”是个挺不规范的术语。如果在从前,用官方话语,可以说它是“小学升初中考试”或者“初中入学考试”的简称,按民间理解,则是“小学生有选择地升入初中”或者“中学有选择地从小学毕业生中录取初中生”的简称。尽管时下没有几个人叫得出这个术语的精准全称,几乎所有小学生家长却都对其中的含义明白无误。作为一种正规的考试,“小升初”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消失了很多年,在改革之初,它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1985年3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长春、石家庄、厦门、大同、昆明等五市初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材料,五市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改为就近入学。并且在通知中提出了:“把小学校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13]

“在普及和基本普及初中的地方,应首先进行改革小学升初中的招生考试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取消小学升初中的统一招生考试。凡按当地学籍管理规定准予毕业的学生,即可就近进入初中学习,对申请入学学生较多的中学,可试行小学保送,或推荐加口试,或其他适当办法,录取新生。”[14]

这是目前所见教育部最早关于“小升初”入学办法的文件,其中的基本思想——减轻学校和学生负担,主要原则——取消考试就近入学,一直贯穿在之后覆盖全国的改革中。

1986年3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颁发了《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提出在普及初中的地方要“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并按学籍管理规定,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学习”。要求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从1986年暑假招生开始执行。确有困难的市、县,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先试点,逐步过渡,积极争取在近几年内完成此项改革。”[15]

1994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6]。在第二条意见“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小学毕业考试权要逐步下放给学校。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

1995年6月6日,国家教委基教司颁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通知》。称“近10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这项改革总的进展是顺利的。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市、区在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了初中入学考试,实行了就近入学。”“但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虽已具备了条件,但尚未实施这项改革。”[17]

这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陆续实施以就近入学为主的政策,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各地轮替进行了各种小学升入初中的“办法”,如就近、如择校、如推荐,有时独当一面,有时齐头并进,具体办法更是不断翻新。

取消统一考试之后,“小升初”迅速地从一个相对单纯的教育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焦点。无论在哪个省市,皆无例外,家长与政策开始了“猫捉老鼠”式的游戏,迄今紧锣密鼓。最开始,不少人对于这项政策还是比较相信的,相当数量的学生的确“就近入学”了。因此,一些过去生源比较差的学校——也就是在考试招生时学生往往不会填写在第一、第二志愿中,甚至在全部志愿中都不会填写的学校,成为这项政策的受惠者。一位薄弱初中的校长(LF,2007)至今不无留恋地回忆:

“刚刚实行这个政策的那两年,我们的生源真是前所未有的好,老师们也特别有干劲。我们从前的学生真的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生源好了就是不同,成绩马上就上去了。可惜,也就是两三年吧,择校风一起来,学生都想方设法地跑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