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02(第3页)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02(第3页)

在规模上,具备“全局性”范围。学校内部的观摩教学、听课评课,通常是一所学校之内的事情,即使有教研员参加,主要也是为特定学校服务。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则服务于教研室所辖区域内的全部学校,在全局范围内展开。教研室在组织公开课时,一般都会要求自己所在区域内所有学校参加。

在形式上,要求“正规性”操作。学校内部的观摩教学、听课评课,执教者与旁听者关系比较轻松,课后的讨论中无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相对随机,很少刻意的安排。而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不同,因为是示范,是创新,所以课后的讨论便有着进一步介绍、诠释的功能,往往会事先安排一些专门的发言,发言人的身份多半也非同寻常:教研员本身、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领导或来自教育研究部门和高校的学者等。

当然,公开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并不限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员们一旦发现比较好的教学典型,也会采用这种教研活动,用意仍然不外是展示和推广。

2。自我保护与“同盟”

公开课是“中国特色”的教学活动。在本书写作期间,曾经向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留学生(JH,2007)了解他们那里的相关情况,答曰:“没有。”不仅完全没有“公开课”这样的活动,“在马来西亚,获准去听老师们的课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校长没有权力要求教师接受外面来的人听教师的课,面对类似事情,通常教师们很干脆地就拒绝了。”惊诧之余,询问韩国留学生,答案也差不多,教师们很少相互听课,也很不情愿外人来听课,更没有必须上公开课的义务,他们有时会根据管理者的要求接受别人来“听课”,但那是作为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查。日本和美国略有不同,通常教师比较能够接受外来者听课的要求,但彼此之间的听课很少,像公开课这样的活动基本没有,除非在大学或其他部门的学者主持某项研究课题时才会发生。

对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在一定场合、按照一定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开设公开课则是职业生涯中的“必选动作”。在教师各级职务晋升的条件中,都会有明文规定在一定范围开设公开课的要求(多为前面分类中的后面二种)。作为教研活动的“公开课”未必与教师完成“必选动作”的公开课重合,无疑,一旦被选中为教研活动的节目,意味着教师面临机遇和挑战。

公开课的地位非比寻常,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一位教师,可能由于成功完成了某次公开课而瞬间成名,从而获得种种名誉的和实际的“好处”:领导的器重、提拔的可能、职务晋升的便利,等等。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公开课“举足轻重”。在接到公开课任务时,教师们往往会用一个专门的动词:“做”:“下周要在区里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做’一节公开课”“上个月在市里的改革经验展示会上‘做’了一节公开课”……这与他们谈到自己日常工作时所用的动词是很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们不会使用这个动词:今天我上课时有个学生捣乱,昨天上复习课时课堂练习不错……一个“做”字,将公开课与常规教学之间划出了一道界限。于是,大多数的公开课便有了一个特征:事先演练。

对于公开课的批评早已有之,“在公开课上,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的种种行为几乎都带上了统一标准的面具,成为隐匿个性化的匿名化教学。在公开课上,没有日常情境下的各种偶然事件,没有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问题。公开课就像是经过不断过滤的‘纯净水’,没有什么杂质,当然也缺乏日常教学的丰富多彩,缺少了由各种无法预期的偶然因素带来的发展契机和创造性机会。”[17]

“如果是本校教师上公开课,在上课前几分钟,执教老师总要对学生进行‘战前动员’:(作笑容满面状)今天有许多领导和老师来听我们课,大家一定要好好表现,因为你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老师这里准备了不少奖品,(教师展示给学生看)只要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文读得精彩,课后到我这里领取!(作一脸严肃状)至于那些不肯动脑筋,不愿举手的同学,以后再不选他来上公开课!如果是外校‘大腕’级的教师来校上课,作为学校,总是吩咐任课教师精挑细选上课的学生:普通话准的,课文朗读好的,思维活跃的,一个班凑不齐,几个班一起凑,确保上课的孩子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在上课前几天,课前老师就反复训练学生诵读要教的课文,力求读得不添不漏,句句有神。”[18]

公开课非比寻常的“后果”,令教师们很难以平常心加以对待。在被强制性要求人人提供公开课的大背景下,教师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这种自我保护有时还会“升华”到一种“同盟”行为。

2009年,北京市某城区某学校,因为参加一项课题,初中英语教师被要求上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研员和同区几所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师。学校规模小,同年级教师只有两位,两堂课上下来,差距明显。A教师教学设计周密,课堂掌控到位,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B教师则差得多,甚至出现一些硬伤,课堂混乱松弛,教学任务基本落空。我当时参加活动,印象深刻且大为惊异的是随后的说课活动中各位外校教师的表现,他们众口一词,所有人发言均是只讲优点,对两位教师不加区别,一律肯定。只有区教研员指出了B老师课的几个问题,且语气和措辞讲究,委婉到几乎听不出是批评。事后与一些教研员论及此事,他们说这种情况挺常见:教师们无非是“同病相怜”;自己也会有这样处境的,同情和保护十分自然。

无须说,这样的现象已经违背了公开课的初衷。是耶?非耶?如果将对于公开课褒贬评价的立场彻底地从个体教师转移到教研室,从指导和服务教学的的目的出发,那么,判断便相对容易也相对简单。公开课不失为一种便利、有效的教研途径。正如有小学教育工作者指出:“舆论大谈特谈公开课的功利色彩,将公开课视为‘表演、作秀、造假’的嫌疑。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对这种思想,不能否定它积极的一面,公开课确实应该是常态的研究课,而不是功利的课。但是公开课对于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公开课,评价公开课,参与公开课。”[19]

不错,“公开课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自觉反思,有意识地去除那些消极的、不好的做法,自觉地提炼、升华、凸显、强化那些好的、优秀的做法。”[20]更能够营造一种共同探讨、协商的氛围,提供研究、切磋的平台。公开课的种种“猫腻”值得正视,更有必要加以革除,但不能期望这种努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更值得慎重的是,如果以这些弊病作为彻底取消公开课的理由,多少有些因噎废食。作为一种教研活动的具体形式,公开课有存在的理由。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全国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2]赵才欣。教师的期待与教研员的责任[J]。人民教育,2008(10)。

[3]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5]见本章附录2。

[6]参见本章附录3和4。

[7]参见本章附录3。

[8]参见本章附录5和6。

[9]参见本章附录7。

[10]参见本章附录8。

[1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1。

[12]同上,第211页。

[13]龙军。胡朗老师访谈录:教坛耆英师表风范[J]。中国教师,2006(11)。

[1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赴通州区教学视导工作报告,2004年05月。(内部资料)

[15]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赴昌平区教学视导工作报告,2004年12月。(内部资料)

[16]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

[17]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

[18]吴勇。课堂,当给儿童“挺直”的脊梁[J]。中国教师,2006(1)。

[19]丁小平。行进中的课改: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师,2006(6)。

[20]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