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网 >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3页)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3页)

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形成和确定一个基本教案。每位教师会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加以调整,但大的思路和教案的大致框架通常基本一致。

2。教案春秋

近年来,对于教案的批评十分尖锐,确实事出有因。教师教学依照教案,于是,各个出版社看准商机,市面上各种教案琳琅满目,名称各异:教师指导用书、教学设计,都是按照学科和年级编写,而且内容极尽详细。陈述的要点、需要的实例、提问的内容、作业的要求,应有尽有。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足够懒”,的确可以自己不备课,拿来一本这样的书,足够应付教学。这话说的是实情,不过,这样“足够懒”的教师永远是少数,道理也简单,虽然“极尽详细”,若非按照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调整,其实并不好用。

不要小看“教案”这个东西,它可是历史悠久,身份尊贵,几乎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同庚,而且曾经堂而皇之地在国家级的教育刊物上广而告之,由学术地位显赫的出版社编辑出版。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正是科举将废学校始兴之时,当时师范毕业生凤毛麟角,为使教师教学有所凭借,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皆按三段教授法次序,加入练习、问答、联字、造句等,编辑教授法。”[4]这大约是中国基础教育最早的教案了。

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教育杂志》在第一年第一期《教育杂志简章》便刊登了《悬赏征集教案简章》,称“本社为读者诸君研究教法,交换智识起见,特悬赏征集教授案,每月一次,于修身、读本、作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等门中,择一门命题。”[5]

1909年,《教育杂志》第2期在封底登载了“第一期悬赏征集教授案”的广告。

到了1916年,《教育杂志》第八卷十二号广告称:《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案》由“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员新编”,为“教员必备”。1917年《教育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广告“共和国教科书又有新编教案出版”,称“近复由江苏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全体教员,按最新式最完备之教学法,逐课编成新国文教案全部,教师手此一编,不特教科书之精神全然明显,即教学法之进步,亦可不劳而获,从未出现之善本,另有样书,函索即寄。”

似乎不可思议,以商务出版社之尊,竟然鼓吹“不劳而获”,今日读来,颇有喜剧效果。清末民初的教案盛行,可以解释为彼时新旧教育交替,教师需要这种书籍帮助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时过境迁,中国教育早已今非昔比,教案却并未成为明日黄花,理由并不那么简单。

其实,无论出版社如何兜揽,教师们心知肚明,就算是最优秀教师所编写的教案,也只有参考价值,无他,彼课堂非此课堂,彼学生非此学生。真正行之有效的教案,只能产生于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准,下苦功夫才能形成,“不劳而获”固然可以应付一时,效果却难以求佳。校长们自然通晓其中关窍,对集体备课通常极为重视。一般会要求有计划,并且说明时间、地点、内容、主讲人的详细安排,并且会检查评估。很多学校有专门制度,校长、主任等负责人分别负责某学科的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或旁听集体备课活动。有学者在谈到缺乏关于集体备课的研究时,曾经质疑:“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6]

在此,尝试对于这位前辈学者的问题做个粗浅回答。先得说,就备课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教师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都是受过专门教育的人,除非刚刚走出校门,大多数人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所需要的“教案”的。但教学是复杂的事情,同样的课,可以精彩纷呈,也可能单调乏味,可以精辟严谨,也可能错误百出。学校自然要尽可能追求精彩和精辟,避免乏味和错误。就此,集体备课成为必须。一是,在个人充分先行准备基础上相互参照、彼此佐证,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二是,一所学校同年级教学是要统筹规划进度相当的,不可能设想每个班级各行其是,集体备课所形成的基本教案也为此提供保证。

3。集体备课的演变

自50年代以来,集体备课一直在中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学校中存在,是教师们展开教学工作的强有力后盾。

只是在非常时期的“**”中,集体备课随着教育事业的瘫痪而基本陷于停顿。其间,全国学校也都经历了“复课闹革命”,但是在整个社会充斥着“革命”,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大气候下,教学生活始终没有正常。“闹革命”才是主旋律,“复课”只是陪衬,故时时受到冲击,所谓上课、复课基本流于形式,教师既不敢理直气壮教学,更遑论集体备课,事实上也不需要。我本人即在那个时代接受的中学教育,想当年上学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论什么课,也无论教师讲到哪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真是痛快无比。教师稍微假以辞色,便祭出“尚方宝剑”,“毛主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云云,那是百发百中,老师们多半只能沉默以对。至于在课上聊天说笑,追逐打闹,直视课堂若公共场所,也是教师根本不敢干涉的。何况,一会儿要上街游行,一会儿要参加批判大会,教学时间随时被挤压,毫无保证。

不过,到“**”后期,“复课”在形式上有所改进,学校基本上能够按时上课,开足课程,虽然没有正式的考试,集体备课也有所恢复,当然质量是谈不上的。

一位在那个时期担任过中学教师的女士(XG)回忆:

“我是‘**’期间成为教师的,那时也没有严格的集体备课,基本是个人自己琢磨,有时请组长看看,有时大家开个会议论一下,没有固定制度。而且那时考试都是自己出卷子,别说全市、全区统一考试,就是学校里面都没有统一考试,自己教几个班,这几个班的学生就考自己出的卷子。”

恢复教学秩序之后,在学校内部,主要举措之一就是重新建立备课制度,各个年级分别成立备课组,按照学校规定展开集体备课。如前所述,教研员在下学校时,也十分关注集体备课的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教育能够稳定、规范地运行,并且成就辉煌,集体备课制度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近年来,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变化表现为资源的极大丰富,这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实现的,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公司所办的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教案,其中不乏名校名师之作,教师在准备集体备课时,可以事先“漫天撒网”,搜罗各种各样可供利用的资源——教案、评论、教学录像等——作为自己的参考。这种变化,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也拓展了集体备课的思维空间。较之从前各种纸本资料,互联网使教师们得以超越时空,更为便利地借鉴他人经验。

几十年来,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备课方面有大量创造,涉及集体备课的形式、方法以及成果,并且必然会继续这样的创造。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集体备课的核心也即它所以产生的初衷将被继承和维系,即交流、分享、求同存异,用群体力量支持个体教师的教学。

(二)校内听课评课

在学校教研组所承担的经常性任务中,听课评课是另外一种。

大多数学校都会要求和安排教师互相听课,以便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种制度,对于新教师的成长极有帮助,对于已经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一活动,有时会在整个教研组内展开而不仅限于备课组之内。

一位语文教师这样看待评课活动:

“开展评课活动是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它把一般的教学案例上升到教学研讨的理论高度,能使每一个参加者受益匪浅。一般情况下,上公开课的语文教师先说课,说明所上这一课是如何落实这个年级段、这一册教科书、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说明如何根据学生情况和根据什么教育理论或教育成果来制定教学策略的,说明自己有哪些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中有什么困惑等。接着听课教师评课,评课要求客观公正,该褒就褒,该贬就贬,对上课教师的成绩负责,对上课教师的发展负责;评课还要求具体到所听课的具体细节,着眼每个学生发展的角度,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绩效上评课;评课教师要写听课反思,听课反思材料存档。”[7]

所谓“听课”和“评课”,有时在备课组范围进行,有时在整个教研组范围进行。在不同学校,具体的制度和要求也会各式各样,但“听课”和“评课”活动多年来早已经成为学校的惯例。为了提升这种活动的层次,有时教研组会邀请省(自治区)县(区)教研员参与。在这种场合,意味着听课评课活动规格的提升,意义非同一般。此外,各种各样不同范围、不同等级的教学比赛,也会首先在备课组内试教,然后隆重推出。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河南新乡,出现了一种新的做法:说课。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并且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欢迎,迅速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各级教研活动中传播开来,至今不衰,许多教育报刊杂志给予了报道。所谓“说课”,即由一名教师将自己备课的思路、具体的教案等,向备课组的教师做口头介绍,其他教师则对此展开讨论交流。在传统的评课听课活动中,教师纵使说话,多半是应参加评课的教研员或其他人的要求回答和解释问题,“说课”则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正式”的机会,可以比较全面完整地介绍和自我分析,把教师在讲台之下的思考纳入了听课评课活动之中,不仅仅是令“听课评课”少了些居高临下的味道,多了点平等磋商的气氛,也使得教研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点评,从而使得这种教研活动更为立体化,更为丰满。“说课”现在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不过,并不是独立的,在集体备课,在听课评课环节,都可能存在,再比如,一些教学比赛、公开课、观摩课等,都会由任课教师“说课”。可以说,这种做法是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的发展,但并不是发生于二者之外的另外一种独立活动。

集体备课固然重要,毕竟是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前的“准备”,而听课评课活动是在教学实践之后发生的。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像上级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那样往往承担“推广”“示范”功能,因此特别地实在、真切,针对任课教师的分析可以具体到一个例子是否恰当,一句解释是否严谨,一个环节是否必要等,细致入微,(参见附录1、附录2、附录3)何况每每是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帮助教师全面地、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当然大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毫不奇怪,这种活动如同集体备课一样,至今深深扎根于学校生活之中,是学校日常教学中稳定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活动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步入讲台的青年教师,就是在一次次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逐渐地成长为称职的教育者。

“教师的教研公开课作为落实教研计划、展示教研成果的重要舞台,活动的安排每两周一次为宜,教研组长应该尽量让每个组员都有这个极佳的展示机会。可以举行35周岁以上教师上示范课、35周岁以下教师上汇报课。”“根据个人工作计划、个人意愿和结合个别协调,每人自选公开课题,确定准确的上课时间,教研组长编成计划表,下发每一个成员。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公开课的教学后记、公开课的评议测评表、公开课的签到簿都要存档,作为考核和职称评聘的依据之一。”[8]

以上所言,有相当代表性。

附录1:

《一类极值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数学组方明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用消元法解方程组,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