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 >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6页)

第三节 学校教研组及其制度(第6页)

3。大小:0≤F静≤Fmax

4。假设光滑法判断运动趋势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1)接触存在弹力(2)相对运动(3)接触面粗糙

2。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F滑=μFNμ——动摩擦因数FN——垂直压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三、相同条件下,F滑和Fmax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摩擦力的第一课时,主要重点处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等概念要点,摩擦力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有很大的困难,而摩擦力又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处理这节课时,尽量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深化理解概念。关于摩擦力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地进行了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衔接,不要在学生已掌握比较好的部分浪费过多的时间,应该在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更深入的强化。实验探究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传感器,进行较为精确的定量测量是实验的一个亮点,在整节课的讲授中,科学方法的渗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节课可用到的科学方法很多,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中进行明确的渗透,真正让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发展了技能,把提高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物理组史艺

1。教学目标的落实

物理科学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郭老师的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很好地完成,在知识技能方面,郭老师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上,大小、方向等知识点落实都很到位,在过程与方法上,这节课涉及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多的,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方法、假设法、图像法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生活,人类对摩擦力的认识历史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一切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规律基础之上,初中有一课“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郭老师在讲摩擦力的基础知识时候有一些与初中讲过的有点重复,使得课堂容量不是特别大。所以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要多了解初中教材,做好初高中衔接。

在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二课课时上很好地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如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的判定,传送带主动轮从动轮的摩擦力方向,拔河中的摩擦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问题导入简洁高效,引入课题是利用“地球自转周期变长的原因,是由于潮汐现象中的海水与地面的摩擦力”这个引入很简洁,引人入胜,学生也很感兴趣。

发挥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节课有趣味性的实验:筷子夹砝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有探究性实验: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其中粗糙程度、压力大小、面积、程度这四点在初中有过学习,可以以复习的方式一带而过,而应把重点落在定量的探究,而不是定性的探究,也就是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正比关系,并引入物理中重点的研究方法图像法,改变表面的精糙程度,多做几组,还可以得到图像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滑动摩擦因数。

还可以更充分发挥传感器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研究最大静摩擦与滑动摩擦力之间关系时,可以应用传感器,比传统实验仪器的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对学生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一个人的思想方法不只在学习上,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就是把学生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和信息呈现出来,再用我们学过的规律和理论去解决。同学们在考场中比拼的就是物理的科学研究思维方法,这节课涉及的方法有四个: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方法、假设法、图像法,郭老师在“控制变量法”和“假设法”两种方法上做了很好的训练,但等效替代法上还应再重点强调:当物体匀速或静止时,用拉力代替摩擦力,以后讲到超重失重时,用拉力代替重力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语言流畅,逻辑严谨,没有口头语,干脆利落。板书规范,板画正确美观娴熟,带着学生做受力分析,练好基本功,若木块、桌面分别当成研究对象分别受力分析,就更完美了。各种实验的操作很熟练,但有的个别实验的可视性不强。有的学生看的不太清楚,比如传送带实验中老师应当到讲台后面去操作。

在整个课时郭老师体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和重视科学和思维过程的培养,从学生学的角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愉悦的进行学习。希望我们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附录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组卢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柱之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是研究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当学习新知识时,学生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找到“最近结合点”,搜索到的相关内容越多,“最近结合点”越接近,新知识的学习则越快越好,反之亦然。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道:“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生物学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实践环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期望使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在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本节课的最核心任务是落实《标准》中的精神,抓住生物科学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方向发展的契机,从生活中的现象和微生物科学技术在解决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着手,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科学应用的感性认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分析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主动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并能够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二次生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中安排了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中除基础科学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学生活动素材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有与学生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能够更理性、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该部分内容与七年级下册《病毒》的内容关联甚密,结合特定阶段全球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形式,如将细菌、真菌与病毒的知识一并学习,将使“微生物”这一生物类群的概念理解更加系统和综合。所以笔者将两单元内容有所取舍,按照“探究分布—避害—趋利”的逻辑顺序选材并将这节课的内容标题拟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采用实物辅助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微生物的“微小”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其缺乏科学的感性认识。利用培养出来的菌落实物、学生实验结果照片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自己对实验探究过程和实践制作过程的描述讲解拉近了科学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更有亲近感和学习兴趣。

技术准备:实物(提前一周带领学生培养菌落)、图片(互联网)、实验结果照片(提前两周带领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如何洗手效果更好及酸奶制作)、PPT。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及传染性疾病的原因,得出微生物是食物腐败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抗生素和疫苗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