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02
老师们,题目的难度挺大,不光是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对咱们老师也是如此。我自己一拿到这样的题目,也想了半天。当然,您作为老师,应该会做这样的题目。但是,如果确实一时间不会做,怎么办?您可以给一个很好的思路,可以联系往年的经典考题。比如××题,其实就是去年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的变形,除了图形的方向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当时那道题怎么做的,老师们肯定都比我清楚,但是我就想说一句,老师们,包括我在内,如果一天两天不做题,还行。十天八天不做题,您可能就开始荒废了。当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您不做题,您可能就被淘汰了。所以我想提醒一件事,就是做题。第二个,就像刚才××老师说的,做题要多联想。第三个,类似这样的题,是不是要说明,我们得先把海淀区的题先做了,再去做全国的题。不要先去做全国的题,反而把自己本区的题给丢了。
这个是刚才由题目引出来的,接着我说几个通知。第一个通知,刚才老师们看到的是三份试卷,一份参考题,您以这个为准,上不封顶,我还会在咱们的网络上把没有发到的题目和答案都给您,您别着急,我这周都会陆陆续续发上去。也就是说,我们一共应该是七份题,如果没有收到,您到时候赶紧找我。另外,我们会把这份题的相应的答案给您。还有,我们会把教案在下星期五以前发到公共邮箱。另外提醒大家的是,这一次是自命题,那么老师有一个困惑,就是我如果是连片儿的考试怎么办?连片老师出题的时候我给一个建议,比如说我们北京市出题的时候,我们会把这几本书搁在一块,我们找它们之间的交集,如果是连片儿的考试,建议您绝对找交集,交集最重要的地方在哪儿,比如我们前面的考试里面,前三章,旋转,就是咱们前面的那个全等,还有轴对称,您得有吧,还有实数,您得有吧。然后,不要搞后面的内容,而是结合初一的内容给出题,那就是刚才特别让××老师给大家强调的,代数与几何的比例一定千万别低于1∶1,代数一定要多,否则您的学校,您的家长以及您自己,都对不起自己。好了,今天就到这儿。有问题的可以再来跟我交流。谢谢大家。
附录4:教研员用几何画板软件呈现的几道题目
附录5:活动一:上届北京市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某高中教师介绍参赛情况。(此处略,参见第四章第五节)
附录6:活动二:《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此处略,参见第四章第五节)
附录7:时间: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上午8:30
地点:某区教师进修学校某教室
年级:高中二年级科目:语文
活动主题:区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研员的报告。(因为走错教室,晚到约10分钟,故内容不完整。)
咱们各位老师,尤其是各位备课组长,一定要利用规定的时间,也就是咱们的选修模块,带领咱们本校的老师针对选修模块进行集体备课。这个集体备课呢,大家从一开始还是要回过头来把课标好好看一下,然后好好研究一下学校选修课,这个拜托大家做一下。
再一个就是咱们各个备课组长,还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会做一个每个小项分数的数字统计,咱们每个学校出两个班,两个样本班,我会把这个表格发到咱们的公共邮箱里面,大家做一个数据的统计,不用计算,就把学生得了几分几分输进去,你不愿意出现姓名就给他们编个号就行,甚至不编号都无所谓。比如这个孩子第一题得了2分,接下来2分,3分,就把他卷子上的原始分录下来就完了,不需要计算,把数据汇总之后我来计算,适当的时候给大家来做一个反馈,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蛮有用的。
接下来还有一个,我把这个必修模块五的试卷还有复习的重点和范围简单地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必修模块五要求的是统一命题,现在要进入到冲刺阶段了,那么卷子呢,整个的结构还是90+30,前面基础性的试题是90分,后面有30分的发展题。第一卷,也就是基础性试题,是以课内为主,后面基本就是课外的了。前面的那个内容大家也不会陌生,有一块内容属于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成语运用,病句,像这种成分的残缺啊,搭配的不当啊,句式的杂糅啊等,都是最常见的而且比较典型的病句类型。
另外,文学常识的出题范围限定在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的文学作品之内,不出这个范围,也不出咱们必修的范围,因为这只是一个模块考试,不是高考,也不是会考。
还有就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其实咱们这套教材大家知道,能背能默的就三篇,一个是《归去来兮辞》,还有《陈情表》,要求背诵的,还有一个是《滕王阁序》。就在这个圈里面绕,上下句的默写,因为是最基础的要求,这是古诗文的一个默写,大概占到8分左右,这个分应该都能拿到。然后文言文的阅读,还是这样,要求学生来掌握实词、虚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这个是课内的文言文,那么考的方式呢,仍然是上一次的,不出现一段,就是考查学生几个选择题,这个就是文言文部分。
现代文阅读部分,咱们课内也考,咱们给老师一个复习的重点,就是在第一单元小说单元里面的,一个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还有一个就是《敲钟人》,这两篇作为复习的一个重点。然后前面的那个基础的课内阅读部分就是这样的。作文依然搁在第一卷,50分,和以往一样。咱们这一次依然是议论文的写作,可能会给他一个小素材做一个引导,然后让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来写,那么这是议论文。前面的90分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后面有30分,一个是课外的文言文,大家也不会很陌生,我们主要考的是实词虚词的掌握,然后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理解和把握。然后考一个课外的大的现代文阅读,然后古诗鉴赏也要涉及,具体考试的大家也比较熟悉,这里给大家说一下。那么指导思想是什么呢,还是跟以往一样,依纲据本,让学生大面积地及格,咱们语文我觉得全区的及格率应该在90%,因为咱们今年没有统一阅卷,我尽可能和咱们中心组商量,给大家一个比较细一点的答案,就是评分的一个标准,那么大家都知道,再细也不可能细到把学生的问题都涵盖进去,所以拿到一个问题,咱们组内研究出一个标准就可以了。另外,要注意一个什么呢,不要抠那个答案,因为有的时候学生他的意思对了,意思说到了,或是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了,都是可以的,包括作文什么的,咱们不能那种,说随便地给别人很高很高的分数,但同时作文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不要压,不要压分,要让学生大面积地及格。那么这个就是我今天啰里啰嗦要和大家说的几件事。下面我们请周××老师就这个选修模块议论文作文教学的设想,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在上学期就说过,咱们已经陆续成立了几个小组,针对各个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诗歌,现代散文,很多,每一个内容都有一个小组,有二三十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次就是周××老师代表他们那个组,首先做一个关于作文教学设想的内容,后续的还有。下面就有请周老师。
附录8:海淀区101中学周曼云老师,“选修模块作文教学设想”教研活动
(二)听课、评课(共同备课)
关于听课、评课,《教育大辞典》中有这样两个条目。
“观摩教学”:“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用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对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或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可通过日常听课、示范课、教学专题研究课等形式进行。观摩一词,源出《礼记·学记》:“相关而善之谓摩”一词。汉代郑玄注:“摩,相切磋也。”[11]
“评课”:“对教师上的课进行分析评论。检查教学质量、总结经验的一种方式。大体分两种:教师上课后的自我分析称自我评课;由教学小组、教研室(组)以教学评议会形式进行的分析、评论。后者研讨教学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一般以上课的基本要求作为评课的准则,如要求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好等。对探索、研究性的教学改革试验课可依据教学试验要求作普遍的或专项的评论。”[12]
把以上两个条目的内容加在一起,再减去评课条目中的“自我评课”,基本上就是对另外一种教研形式的说明——“听课、评课”。当然,“听课、评课”在学校内部也会发生,这里讨论的专指由教研室组织的此类活动。这种活动在经常性上仅次于集中的教研活动,从教研员工作的绝对时间比例上往往还要超过前者,区别在于,这种活动的对象是个别学校、个别教师,较前者更富于针对性。
“听课、评课”自“**”后,教研室恢复之初,就已经大行其道,并且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肯定。北京市一位资深教研室主任(FH,2006)曾经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
“教研员到学校去听课评课,是非常受教师们欢迎的。那时候学校争着请我们去啊,不容易,那么多学校都来请,不可能都去,实际上是跑不过来的。所以能够请到的学校教师就特别高兴。听老师的课,然后提出意见——非常具体的意见,不是那种模棱两可的,教师不愿意听那样的意见,没有什么帮助。教研员都是学科教学的专家,非常优秀的,意见往往是一针见血,再和教师一起备课:这个地方应当怎么讲,那个例题需要怎么分析,你说老师能够不欢迎吗!”
从另一个角度,这位前主任也特别推崇教研员“下校”这种具体工作方式:
“一些学校会请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学校的某个学科像语文啊、历史啊在某次考试中成绩比其他学科差许多,也就是学生学得不好。那么说明这个学科的教师教学有问题。那么他们会请教研员到学校去,连续一段时间听老师的课,然后帮助教师分析:哪里做得不到位,再然后和老师一起备课。常常是来请的学校太多,教研员的日程都排不过来啊。事实证明这样的工作方式是非常有效果的。”
至于这种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得到普遍的肯定。一位亲身经历了“**”的优秀教师回忆自己职业生涯时提到:
“1995年,我向阳泉市教研室提出倡议,建议成立中心教研组,由各县区各科的学科带头人组成市中心教研组,每月活动一次。每次深入一所中学,去听一节课、评一节课、进行一个专题讨论。他们采纳了我的建议。我们物理中心的7位老师非常齐心,每次活动都认真听课,听完以后当场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做,不仅使讲课的老师有很大收获,听课的所有老师都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这样做的结果,使阳泉市的物理成绩连续十几年在山西省各地区遥遥领先。”[13]
就在2009年,我在北京市某区某普通中学——严格地说,属于当下所称的“薄弱校”,亲身领略了一所“薄弱校”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一次偶然机缘,他们请到了另外一个直辖市某区的前物理教研员。学校组织了初二物理的听课评课活动,被请来的教研员听了一节课,内容是初二物理电学欧姆定律部分,关于电流通过导体时发热现象。
执教的是一位有十几年教龄的女教师,教学过程基本如下:
首先,复习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一个电路中,通电后电阻丝会不会发热,在什么条件下发热?随后,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改变电流、电压、电阻,其中包括了学生在实验之前的讨论、预测,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以及之后的总结实验结果和形成结论。应该说,是一堂比较完整全面的课,教师思路清楚,教学环节安排严谨,次序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