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新课程基本理念
4。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倾斜率、斜率,分别从几何和代数角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能力背景、主要问题如不会记笔记,愿意听……
教学对策:
1。低起点,螺旋上升
2。广泛系统
3。引导思维——画思维导图
4。挖掘教材
5。创设情境
教学流程:概念的形成
新课引入:
1。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的直角坐标中任意画三条直线
2。请同学观察:三条线位置有何不同
3。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
概念形成:在平角坐标系中,对于一点……
阅读36页最后一行至37页第二行,思考:这些告诉我们什么?
巩固、应用。
公式推导:问题:用坐标表示斜率。
作业与思考:本教学设计力争做的突破点:落实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GZ,数学教研员)
说明: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已经举办四年,今年要求:35岁以下必须参加。
首先,教研员介绍比赛的指导思想,强调了比赛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简单说明了比赛的评选要求。以及时间、地点,笔试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写出教学设计,内容应当是期中考试之前内容,初一年级为起始单元,等等。
接着,是具体的辅导,要点如下: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关系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预案,体现教学设计的思想与要求,教学设计是教案的灵魂,它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二、参赛必须满足的要求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必须符合唯物主义,符合科学世界观,贯彻思想品德教育等,应当包括:新课标(学生是学习主体、全面发展、改变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认知科学等。
2。教学背景分析。
这是设计的统领问题——统领后面所有内容。
所学知识的地位、作用、联系等。
20世纪30年代北师大教案初中数学最根本的
学情分析:年级和心理特征,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储备,现场学习能力水平,各种数学能力能够实现的水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说明:技术准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具,适切性、适度性、科学性。前期教学状况,存在的问题、对策等研究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