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视野课程简介 > 全球性知识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能力发展(第2页)

全球性知识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能力发展(第2页)

简单地品评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是恰当的。但是,如果结合PISA和TIMSS的测评,我们可以看到:照搬美国或者英国的能力培养目标,其结果并不理想,反而使学生有可能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所欠缺。学校里更多的学生可能在创造性、批判性和实践性能力上稍弱一些,如果他们连学科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在国际测评中只能越来越落后。削减教育内容的政策招致许多一线教师和家长的强烈反对,最主要的理由还是破坏学科教育基础,导致学力下降。这是与上述两种国际测试的结果一致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文部科学省近年来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卓越”的口号,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问题,关注那些能力较弱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课程类型、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

四、如何重新评价日本的义务教育

在日本,社会分化日趋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导致需要资助的学生比例逐年升高。

从2000年至2004年,福冈、北海道、大阪和东京地区需要资助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加。特别是大阪和东京地区,增长幅度在4%~7%之间。这种增幅说明了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

一方面是需要资助的学生增多;另一方面是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相应的措施提高他们的成绩。我们发现,东京23区学校2004年度资助比例在40%的小学和中学里,其学生成绩(小学成绩以四门主科进行统计;中学成绩以五门主科进行统计)几乎在最低档。这就造成了受资助学生多的学校,整体成绩往往不佳;而富裕的家长往往担心周围学生成绩不佳影响自己的孩子,宁肯选择私立学校,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公立学校受资助的学生数目不断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富庶的中产阶级家庭选择了私立学校。2000~2006年时间中,日本首都圈(包括了东京、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崎玉县在内的地区)和东京地区选择私立校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东京地区,这对公立学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中途退学的学生一直是罪案发生的制造者。以下两表说明了十年来,高中辍学学生一直是杀人案件和抢劫案件的主要犯罪群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些孩子过早地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以外,失去了相应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这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而目前的教育改革尚没有对这一问题真正重视起来。除了学生层面的问题外,日本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教学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要求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学校松绑,要求减弱中央教育行政的控制力量,要求引入市场原理和竞争机制。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文化之中。相反,原有的应试教育挥之不去,以教师课堂表现为基础的教师评价体制、“质量保证人员”“品质工程”的实行,学校内部稽核制度的滥用,消费主义、市场效率和私有化运动,都使得教师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不求合作的自我负责愈演愈烈。这些都会在暗中破坏教师的合作文化,有损于教师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对未来日本教育的展望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经济在20世纪后半期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富裕程度达到了欧美各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次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在政策层面上,提出放宽各种规章制度,促进地方分权化等措施,以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和弹性化;在学校层面上,强调让学生生活更加宽松并富有情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但是,改革经过这些年后反省其过程,我们发现,改革忽略了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问题,造成在国际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中,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退步明显,大不如前。而原有的一些问题,如校园内的以强凌弱、拒绝上学等问题只是表面上得到了解决,在深层上还有扩大的危险。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学生在学校内,通过正规的课程和教学学到的内容。可能忽略了他们在隐性课程中学到的东西,以及在学校、社会机构和文化规范影响下,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学到的东西。学生在课堂外和校外的时间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学生不能被平等地对待或者如前所述的被社会排斥,他们在课堂里面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很多学生在他们经历的教育改革中并没有获得“宽松和个性”,反而在以强凌弱、拒绝上学的环境中,或者辍学,或者厌学,被过早地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失去了相应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自尊、阻碍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打消了他们积极、热忱的学习态度。

普特南姆提出了“信任是社会资本重要内容”的观点(Putnam,2001)。在他看来,信任有三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关系(成员的归属感和对每个人的尊重)、互信规范(社会内部大家认同的规范和机制、互相尊重的交往)和信赖照顾(在公平、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关照,特别体现了团体的作用和值得信赖的方面)。

日本的教育,特别是离开课堂以后的社会性教育,恰恰缺乏信任,也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盯在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上,未必能解决教育的问题。因此,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构建教育和社会的连接。多元社会中,尊重各种各样的个人和团体的自律性、自我实现的要求,追求可以让不同的个人和团体共存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学校、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等各种生活空间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连带关系,是日本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连带关系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包容、快乐的连带关系,表现在成员之间没有地位差异的关系,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和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学习体现在平常的工作学习当中,这种关系在一些在职培训中已经有所体现。二是分化的连带关系,表现在各成员不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知识掌握上都有上下等级差异;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班级授课和能力分班,获得相关的知识;这种关系是以往最常见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连带关系,它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更突出个人基于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场所进行学习;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所形成的是这种关系。四是文明和谐的连带关系,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作为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组织中的公民,具有平等的关系,有共同的认识基础,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这是理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信赖、团结、共存为基础,还是以相互对立、缺少共识、单纯追求市场目标为基础,这些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公民教育中,应当构建一种文明、和谐、共生的社会和学校教育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学习——知识社会中的宝贵财富》中提出,身处21世纪的人,生活技能掌握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学习,而是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环境中,心理方面(包括自信、自尊等内容)的学习相互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批判性思维,以此穷究事理;实践技能,以此不断践行;交际技能,以此合作交流;个人技能,以此实现自我。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教育,即形成一种以信赖、团结、共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教育是一项永远未竟的事业。无论选择了哪条道路,教育的本质性目标都不会发生变化。教育是有关人和社会的基本状态和再生产的活动,它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关,会左右学校、家庭、社区、工作场所和民族集团等中间团体、社会团体的应有状态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文化社会的应有状态。它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人生,与个人或团体的认同感有关,是一个与包括经济在内的文化社会的维持、发展、重组、再生产有关的事业。

教育成功的条件有无数,但最基本的应该是建立一个开放、公平和运行机制良好的学校教育系统;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准,不断致力其中,互信互助,扎实地迈出实践的每一步,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和尊重、带有梦想并充满欢乐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Fujita,H。&Wong,S-K。PostmoderuringoftheKnoaneseMassEdu:CrisisofPublicdIdentityFormatioionJournal,1999:26(2)27(1)theiversityofHongKong,pp。37-53。

2。Stevenson,H。W。,&Stigler,J。:WhyourschandwhatwefromJapaneseaion[M],NewYork:Summit,1992。

3。张琼华、许敏(译),藤田英典(著),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Fujita,H。EdualPolicyDilemmasasHistoristruB。Fial。(eds。)Traereotypes:DisgJapaureaiouralPress,1991。

5。Fujita,H。TheReformoftheJapaionSystemasaoDelinquenG。Foljanty-Jost,ed。,JuvenileDelinquenJapan:Regthe“Crisis”Leiden:Brill,pp。143-172,2003。

6。Fujita,H。EduaionPolitiJapan[J],TheAmeriSociologist,Fall2000,pp。42-57。

7。Fujita,H。(1991)。Kodomo,Gakko,Shakai-Child,SdSotheIronyoftheAfflueokyo:TheUyofTokyoPress。

&eiuringofPedagogicDiscourse:Classes,d],London:Boutledge,1990。

9。Fujita,H。AaJapaioodess,inJ。J。Shields,Jr。(edn。)JapaneseSg:PatternsofSocializatioy,andPoliti],ThePennsylvaniaStateUyPress,pp。124-138,1989。

10。Fujita,H。Today'sJuvenileProblemaionalReforminJapan:ItsReappraisalaions[DB]1999。

。childresearetCYBRARYEVISION1999FRIEND。

11。Fujita,H。&Wong,S-K。TeacherProfessionalismaureofTeaJapan:ThegeandIroionalReformandSoge[M],pp。132-151。

12。Fujita,H。HowowledgeofTeagisGeedaedinJapan:CollaborativeCulture,anizatiautionalFoundations,inJ。D。Braal。(eds。)TheRoleofResearEduprovement:WhatMakesItHappenandWhy[M]?NewYork:HarvardEduPress,189-207,2。

13。Putnam,R。D。unity-BasedSocialdEdualPerformanewYe,2001。

14。Fujita,H。PrinciplesofLife-SpadEdu],Tokyo,1997。

15。Fujita,H。Edu,FunofSgaeaanAgeofGlobalization:AJapaneseH。Fujitaetal。(eds。)gestoJapaion:Ei,andHumanRights(tobepublishediernatioivesofEdu)[M],NewYork:biaUeachersCollegePress,2。

[1]藤田英典(1944—),1969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1978年获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助教、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授,东京大学评议员。其主要著作有:《子ども·学校·社会》《文化と社会》《教育社会学》(合著)《教育学入门》。

[2]本文基于2006年4月8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举行的“当前日本教育与社会中的问题”研讨会上发言《教育改革和全球化时代学校教育的角色——以日本为个案》修改而成。本文收录于《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功能和教学文化》,藤田英典著,日文,即将出版;《日本教育面临的挑战:经济背景,教育改革和人权》,藤田英典等编,英文,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PISA国际性评量调查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次调查是在2000年,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第二次调查是在2003年,参与国家数为41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次调查于2006年举行,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PISA运用素养(literacy)的观点来设计测验,测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主要评估15岁的学生能够将学校所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境和挑战所达到的程度,例如学生运用阅读能力对于接触的文书数据能够理解或诠释所达到的程度;能运用数学与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情境、问题和挑战所达到的程度。OECD依得分将各国学生表现由低至高分为七级(阅读分为六级),Level3-6为较高素养,Level2以下为较低素养,本文中为行文方便,将Toplevel列为优秀率,Level1及以下的列为不及格率。

[4]TIMSS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项目,每4年一轮,目前进行了四次测试。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测量国际上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成绩的状况,了解影响成绩的不同因素。在藤田英典先生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首届课程与教学国际研讨会之际,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于2008年12月10日公布了“2007年国际数学和理科教育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在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初二学生的理科排名从2003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而数学与上次排名相同,仍居第五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