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第2页)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第2页)

新的发展观为确立多维学习观,并在多维学习中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多维学习观的确立

关于学习的类型,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划分的角度和结论。如安德森等人从信息加工机制的视角,加涅依学习结果的不同,布卢姆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所作的分类,等等。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我国流行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将学习区分为自主、合作、探究等不同的类别。但是,这些角度的划分,大多是在书本知识学习的界限内理解和把握学习的类型。从总体上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活中,我国流行的“学习”概念主要就是指“书本知识学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学习”就是“读书”,似乎在书本知识学习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学习类型。

尽管有很多种划分学习类型的角度,但是最能揭示现行教育对学习类型理解偏差的划分角度,是从对象、领域看学习的类型。因为,现行教育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学习类型,其问题在于对学习对象理解过于单一。所以,从学习对象的角度全面了解学习的类型,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笔者曾经基于学习对象或领域与人的生活所面临的对象或领域应该同一的立场,依据人的生活主要涉及自然、他人(社会)、文化、自我等对象或领域,将学生学习的类型区分为操作学习、交往学习、符号学习、反思学习以及观察学习等五种。

所谓符号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记录在一定媒体(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中的,以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的形式而存在的文化科学知识作为对象的学习。符号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者接触的不是实际事物,而是记录、表征实际事物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符号学习活动有多种具体的体现形式,如听讲、阅读、写作、说话(答问)、看电视、上网等。在学校教育中,最常见的符号学习是书本知识学习。

操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某种实际事物为对象,并通过一定的外部身体动作作用于该事物。操作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类型的突出特征是,学习者是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进行学习。操作学习主要在两种形式的活动中展开:一种是工具性的操作活动,它以物质性的工具作用于实际事物,比如实验、制作、劳动、游戏、雕塑、绘画、器乐演奏等;另一种是身体器官活动,其特征是,学习者以自己身体器官动作为操作对象,如唱歌、跳舞、戏剧表演、各种体育活动等。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而展开学习过程。与符号学习及操作学习不同的是,在交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不是文字符号,也不是某种物,而是具体的人;学习的方式是学习者与他人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互动。交往学习主要有两种具体的体现形式:一种是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不同的学习者围绕共同的话题,通过对话、交流展开学习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在参与讨论中获得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学习,在这种交往学习中,学习者之间通过分工和协作组成学习团队,共同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达成团队目标。

在反思学习中,学习者则以自身行为、生活经验或自身身心结构为对象,以反身性(内省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改造、修炼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反思学习中,学习者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对象。因此,反思学习在对象上与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观察学习均不同,它不直接以外在的东西为学习对象。当然在后面这些学习类型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反思学习的成分,或者说,反思学习依附于这些学习类型而存在。但是,随着学习者生活阅历的丰富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反思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

观察学习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感知)他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地参与活动),而获得相应的学习。其实,观察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行为,事物、情景和事件也可以成为观察学习的对象。尽管在对象上与上述几种学习有交叉,但观察学习的方式是感知和观察,而不是人际互动(对话)、动手操作或直接作用于文字符号。

据此,我们可以确立一种“多维学习观”:完整的学习从对象或领域上看,应该包括多个维度的学习。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学习”(属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类型,它们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当然,这里所区分的只是五种“基本的”学习类型,实际存在的学习类型可能不止这五种。并且,这五种学习类型之间还可以交叉或同时出现在某些学习场合。比如,在交往学习中,学习者一方面与他人对话、交流,同时也可以对他人进行观察,并且可能还在进行自我反思;同样,在操作学习中,可能同时伴随有符号学习、观察学习、交往学习的成分,等等。

(二)在多维学习的关系与互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学习类型之所以必须是多维的,首先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学习由于其涉及的对象及活动过程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或者说每一种学习都只具有特定的发展功能,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没有一种学习类型,具有能实现全部发展目标的功能。其次,以生活主体为取向的全面发展,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号活动、交往活动、操作活动、反思活动等多种活动的主体,而按照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的规律,多种活动主体只能在对应的多种活动中才能培养。因此,多维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实现机制。当然,多维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作用不是以平行相加的方式实现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与互动。

相对独立性。对于作为生活主体的全面发展而言,符号、交往、操作、反思、观察等活动各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功能和地位,它们彼此不能相互替代。特定的活动对于与该种活动相对应的活动主体的素质发展来讲,往往具有最为直接的功能或价值。比如,对于认知发展(尤其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或知识学习的主体(符号活动主体)的发展而言,符号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而对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来讲,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学习形式是操作学习;交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如语言能力、品德、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理解他人的能力、民主平等意识)的最好形式。如果说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学生从事生活中的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素质的话,那么,多种活动的同时运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交叉存在。符号、交往、操作、反思、观察等学习形式,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存在的。如在交往学习中,同时可能存在观察、反思的成分;在操作学习中,也可能有交往、符号、反思的活动,如两个人合作做实验,在实验之前,先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然后一起商讨并设计实验方案,再分工协作完成实验,最后反思讨论实验的得失;而反思学习作为一种“内向性学习”,很多时候可能是渗透在符号、交往、操作、观察等以外在事物为对象的“外向性学习”之中。

交互作用。多维学习之间存在着彼此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影响。如符号学习可能成为交往、操作、观察的基础,比如,对于复杂仪器设备的操作,首先要运用符号学习,了解其构造原理和工作程序,如此才不至于盲目地动手操作;交往、操作、观察也能有效地促进符号学习,尤其在学习者缺少相关的感性经验的情况下,通过交往、操作、观察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学生理解文字符号、内化知识的必要条件,同时,书本知识也是借助交往、操作等活动,与实际生活关联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样,交往对于操作、观察、反思也能产生重要影响,观察对于交往、操作、反思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等等。

联合作用。在实践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中,它们可以联合发挥作用,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与他人协作、操作实物或改造环境、查阅或应用相关的书本知识、反思自己的行为等,因此其中同时涉及交往、操作、观察、反思等活动。所以,实践学习一般是综合运用多种学习行为或活动的过程,是由多维学习构成的综合学习形式。

因此,多维学习的同时运用,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交叉存在、互动影响、联合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和基本条件。对于全面发展而言,需要以关系思维的方式,确立多维学习之间的“交叉”“联合”或“互动”作用的观念,而不是在多种学习类型中确立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对于全面发展而言,不存在哪一种学习为主、哪一种学习为次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素质培养时,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如果我们仅关注认知发展,那么符号学习就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如果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那么,操作学习就是最为有效的学习类型,其他学习则起辅助作用。

将多维学习看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开齐学科课程的问题,不能只是在书本知识学习的范围中去落实全面发展。书本知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即使组织得最全面、最科学,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书本知识学习只是诸多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它只具有特定的发展功能而不具有无限的发展功能。再如:知识如何才能内化并转化为人的素质?内化的知识如何才能应用到生活之中?单靠符号学习本身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其他学习类型的渗透和配合才有可能。若不与操作、交往、观察、反思等学习形式相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很难内化或转化为相应的素质,并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交往、操作、观察、反思等学习类型,不仅仅是服务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素质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作为学习方式存在(因为学习方式具有选择性,可以自由选用),这些学习类型各自具有超出符号学习的独特的发展价值和功能,是完成认知以外的许多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7-97。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22。

3。陈佑清。论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4。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5。陈佑清。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教育研究,2005,(2)。

6。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1。

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6。75-76。

8。陈佑清。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3)。

[1]陈佑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