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第2页)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第2页)

依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形成学科群,调整课程结构。

2。基础教育课程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课程的实践性问题)

基于“教育是建构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一种活动”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强**学和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和体验,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是一种凸显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无论是社会生活经验(如对环境的关心,对人类发展的关心),还是学生生活实际,课程都不仅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生活,还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和超越,从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

3。课程文化研究

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3]对课程的文化学研究,这是一种建构新课程理论形态的积极尝试,不仅拓展了课程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将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通过变革性实践,在课程文化的内涵、特点,课程文化的存在形式、存在形态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认识。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主要有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础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形成目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二是以“仁爱与情感”“和谐”“价值与信念”为标志的现代课程内容文化。三是以理解、体验、参与、合作等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文化。

部分中小学,结合学科课程特点进行了课程文化的实践探讨。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为其文化学基本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多元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交流与批判。而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包括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还包括数学态度、基本的思维方式、重要的思想方法、理性的艺术以及求实、质疑的理性精神。数学教学文化的表现形态,不仅要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而且要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有观察问题的全面深刻性,计划策略的主导性与严密性,处理方法的条理性与简洁性,反思总结的批判性与概括性,以及勤奋求实,善于反思批判,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观。

(五)课程实施及策略问题

课程实施,作为过程的对象化活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策略,同样是课程发展的关键内容。如何构建体现发展性的课程活动实施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

1。确立现代教学观、学习观。重新界定“学习”的概念,揭示学习过程基本结构与要素,重点阐明现代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学校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及学习特点。

2。基于“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思路,作为对过去那种单一的“授—受”活动方式的突破,课程实施方面出现了以问题解决、以学生知识主动建构为特征的课程实施状态,并形成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以“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选择及差异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确立体现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与价值观,进行有效教学的水平评估,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

总之,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理性的思考和表达,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领悟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充满自信,学会反思。

(六)现代课程发展的教育技术支撑问题

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正引发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本身将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导致课程与教材的变革。如何既借鉴先进国家的宝贵经验又从中国国情出发,寻求高科技与课程现代化的结合点呢?我们研究的重点: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导致学习方式的变革。

事实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导致了网络学习、虚拟学习、弹性学习、远程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

通过变革性实践,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正在达成它的三个目标:一是通过优化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基础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规律,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三是造就一大批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教育专家,初步形成学校课程改革的多种实践形态和基于中国本土的课程改革理论观点。

三、课程改革发展研究面临的困惑及方法论思考

作为一种战略举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在深层次上应回答:如何通过深度探讨,形成共同关注的主题和研究范式,提升理论水平,进一步在变革性实践中加速发展。

1。形成共同的研究主题和学术话语。现代教学生成发展的紧迫问题是,如何把握现代教学发展的研究主题、逻辑起点和研究域?对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什么?在多种教育思潮理论并存情况下,如何寻求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

2。寻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针对目前的诸多争论,突破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框架,应重点思考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创新发展的当代价值;二是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的宝贵启示;三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思想资源的特质。

3。参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读懂学科、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是在教育变革性实践中生成,在变革性实践中展现的。面对当前存在的将改革形式化、简单化、绝对化的误区,参与变革性实践,核心在于发展和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价值的评判如何逼近真实的客观,对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概括提升这两个难题。

4。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以及存在制度障碍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发展中的若干矛盾呢?包括: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合理运作的关系;寻求中介,实现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的转化;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的关系;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的关系;以及课程形态个性化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关系。而现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正是在变革与适应、解放与控制互动中生成与发展的。

结语

中国具有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优势,这种优势潜力的挖掘,一是要充分调动深厚的本土资源、经验和智慧;二是与现代世界新思维进行深刻的、有对等话语权的文化对话,从而在新的平台上不断进行学理性的创造,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问题上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1(7)。

2。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3。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参考,1996(5)。

4。鲁洁。应对全球文化:提升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吴康宁。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J]。教育科学,2000(4)。

6。桑新民主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7。[美]嘉格伦著。网络教育——21世纪与教育革命[M]。万小器、程文洁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s,JGardner,R。&Lawton,D。(2000)。ValuesandCurridon:WoburnPress。

10。YoungPai&Adler,S。A。(2001)。CulturalFoundatioion(3thed。)。UpperSaddleRiver。iceHall。

[1]作者简介:裴娣娜(194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持多项教育部重点课题,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

[2]孙正聿。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J]。教学与研究,2001(8):18—26。

[3]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