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二案例研究设计的过程(第2页)

二案例研究设计的过程(第2页)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应当遵循的规则如下(王文科,1990):

①用多种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数据,这样可使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三角互证。

②建立案例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研究者的笔记、文件、访谈、观察的原始记录,基于调查形成的表格、档案等。

③研究者了解被观察事件的完整性,虽然要格外留意事件的重要细节,但仍需要了解全体。

④研究者尽量保持客观,承认自己可能有偏见,并努力设法消弭之,使偏见对他们的见闻及撰写报告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

⑤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供查核与证实。如有可能,研究需要复制进行,把该次观察结果取来和其他研究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分析单元

在收集资料之后,研究者必须界定资料分析的单元(unitofanalysis),才能开始进行数据分析的工作。数据分析单元往往与案例研究者如何界定“案例”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而言,单案例研究的分析单元会是研究案例本身,而且数据分析进行前,就决定了数据分析的单元。对于多案例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是透过多重案例研究过程,深入比较不同特质案例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所以研究者必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五)资料的诊断与因果分析

资料收集是案例研究的重要基础。根据已有资料,研究者进行诊断与因果分析,勾画出事件的发生脉络,整理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并总结产生影响的因素。常运用于案例研究过程的资料分析方式是“类型配对(pattern-matg)”中的“时间序列模型(time-seriespattern)”。研究者在进行案例资料分析与诠释的过程中,使用一段时间内的事件作为理解数据的一种方法。比如,把一段时间内呈现的趋势与之前确定的理论趋势相比较,来论证之前的假设是否成立。另外,根据罗伯特提出的分析技巧,诊断的手段包括模式对比,即将一个具有实证基础的模式与一种或几种假设的模式相比较。建立解释是指建立一系列因果关系,是一个从理论主张到另一个理论假设的不断重复的逆反过程。

资料的分析也包括检视、验证和重组资料。根据殷(Yin,1994)关于分析策略和分析原则的说明,分析策略表示研究者根据已经形成的理论指导资料收集,这个过程帮助研究者把握资料的方向,组织整个案例研究的架构。分析原则则是指研究者要确保案例研究的质量,为此要以所有证据为基础并包含所有对立的解释。总的来说,案例研究的独特性,靠一次的诊断和分析是不够的,因为现象和事件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对案例对象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跟踪和研究。

(六)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通过上述各个研究步骤,基于资料分析,研究者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和逻辑思考,经过推敲和推断,可以着手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有主要的组成部分。殷(Yin,1994)认为,应该在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完成之前,就开始组合案例研究的报告,然而,一般的研究者常忽略这样的忠告,所以他认为要提早组合案例的每个部分,并且保存初稿的片段,而不是等数据收集、分析完成后才开始进行。撰写案例研究报告包括几个要点。

1。前言

简单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所在地和研究对象。

2。定议题、研究目的和方法

告知研究的概要、研究的意义以及有助于了解这一案例的研究议题。

3。案例描述

呈现描述中一些一致或是冲突的数据让读者感受到案例的状态。

4。深化案例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会继续发展一些关键的议题,以便了解案例的复杂性。

5。详述细节、文件、引文并核证数据

有些议题有更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研究必须借由观察及各种方法找寻一些数据来加以确认,同时也寻找一些反证数据。

6。重申研究结论

摘述研究重点,为读者提供重新思考、从此案例中获得知识的机会,修正原来从理论中获知的规则。

【思考】

1。如何用数据来回答案例研究中的子问题?在报告中如何呈现?

2。如何区别你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