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学会 > 教学做合一 中国师范教育中的杜威实验1(第3页)

教学做合一 中国师范教育中的杜威实验1(第3页)

[7]托马斯:《国际比较教育》,纽约,派格蒙出版社,1990年版。

[8]简·杜威:《杜威传》,载《约翰·杜威哲学》(保罗·A。希尔普编),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年版。

[10]安徽陶行知研究会:《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1]简·杜威:《杜威传》,载《约翰·杜威哲学》(保罗·A。希尔普编),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年版。

[12]周毅:《陶行知环行世界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应战》,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14]罗伯特·W。克劳普顿:《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1919—1920)》,吴俊升译,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

[15]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纽约,E。L。凯洛格出版公司,1897年版。

[16]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899年版。

[17]古德雷得:《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1984年版。

[18]巴雷·基南:《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初教育改革与政治权力》,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巴雷·基南:《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20]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1]安徽陶行知研究会:《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2]孔斐力:《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1891—1946)》,载《中国论文》第13卷,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59年版。

[23]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24]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25]滕大春:《杜威理论批判》,载《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

[26]陈景磐:《杜威道德教育哲学批判》,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7]董纯才:《我对陶行知先生及生活教育的认识》,载《人民教育》,1951年10月第3卷第6期。

[28]王泰然:《关于陶行知先生以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载《人民教育》,1952年3月号。

[29]白桃(戴伯韬):《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学术月刊》,1958年1月第1期。

[30]须养本,王思清:《全面正确评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31]陈汉才:《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2]董宝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载《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4]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31年版。

[35]黄贵祥:《陶行知不同于杜威》,载《教育研究》,1981年第9期。

[36]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27年4月第16卷第10期。

[37]孔斐力:《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1891—1946)》,载《中国论文》第13卷,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59年版。

[38]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9]许迪:《杜威与毛泽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圣弗兰西斯科,麦伦研究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0]周毅:《陶行知环行世界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1]吴俊升:《杜威在华讲演及其影响》,《杜威著作指南》(博伊兹顿编),卡本代尔,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42]孔斐力:《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1891—1946)》,载《中国论文》第13卷,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59年版。

[43]古德雷得:《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1984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