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学会 > 忆晓庄 念陶师1(第1页)

忆晓庄 念陶师1(第1页)

忆晓庄念陶师[1]

1927年秋天,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听说陶师行知先生在南京和平门外北固乡创办了一所晓庄学校,试验乡村教育的理论和实施办法。它的理想和措施,均富有革命性。它不但一反传统的士大夫教育,而且融会了世界各国的进步教育理论,借以改造我国教育,使之在农村扎根、发展、普及。

晓庄学校不收学杂费,学生志愿入学后,一切要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进取毅力,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此,有志于乡村教育的青年,均风起云涌地奔往晓庄申请入学。

晓庄学校每学期招收师范生和大学生若干名,没有严格的学额限制。在中学或师范肄业的学生,可申请入师范部;在大学肄业或已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者,得申请入大学部。完全按照个人的志愿和学历来参加甄选入学,没有其他的法令来加以限制。

我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前往。我们由南京和平门车站下车,雇乘马车,经过迈皋桥、佘儿岗两个小小的集镇后,一路上便可以看到一块块整齐排列在路旁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引人注目的信条,就我记忆所及,略举如下:

(1)我们深信,教育是万年的根本大计。

(2)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3)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4)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5)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6)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同甘苦是最好的教育。

(7)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8)我们深信,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9)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作人民的朋友。

(10)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是改造乡村的中心。

(11)我们深信,乡村学校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12)我们深信,全国小学教师,如能人人对儿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民族创造新生命。

……

通过了这些标语牌之后,依然找不到晓庄学校明确的校址。只记得在佘儿岗附近的大道上有一个高大的牌楼,上面题着“晓庄学校”四个大字,巍然矗立,十分有气魄。进入此门,一路上只见岗峦起伏,绿野平畴,所见不像是学校,又处处都像是学校。再往前走半里许,则四山环抱,别有天地。一幢幢的校舍,星罗棋布,其间还夹杂着疏疏落落的几处农庄。行行重行行,才真正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学校。当我们走进迂回曲折的校区通道时,在每一个醒目的地点又看到不少大型的标语牌,上面书写着陶师手撰的教育名言:

(1)小的乡村与大的世界沟通。

(2)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3)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4)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作宗师。

(5)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办好教育;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6)我们要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我们要学习,学习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8)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9)镰刀到处无荆棘,锄头底下有自由。

(10)乡村学校应做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看到了这许多教育的信条和名言警句,好像醍醐灌顶,顿时拨开了我们的思想迷雾。我们感觉到过去局限于一个农村,或一个镇的小天地,所受的教育,只知死读书,读死书,根本不知生活教育为何义,更不知社会和学校有何关系,尤其教师对国家和民族所负之使命,竟有如此之重大!我在新奇中,深深地感到欣然。

在办理入学手续时,看到了许多年轻人和中年人,有的是中学生,师范生,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或肄业生;但绝大多数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或干过省、市、县教育行政工作的,更有些人是辞去了教育局局长、科长,或中小学校长而专门来此参观学习的。那种有志于改造乡村教育的热潮,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满怀,憧憬着我国未来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远景。

办完申请入学手续,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我们和其他应选的许多朋友,由三位先生——也不知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同学,分别引导我们到劳山下的几个农村去。在我们集合的时候,他们说:“学校里目前没有女生宿舍,附近又缺乏旅馆,只好请你们暂在农家寄宿。没有床,学校备有木板,请你们到劳山前各搬两块木板来搭床。至予晚膳,学校已准备妥当,六时半开饭,希望各位按时到食力厅就餐。”我们查看了农家,勉强说得上是两房一厅,正房是主人的卧室,另一间是孩子们的住屋兼作储藏杂物和粮食的仓库。我们寄宿的处所,只有利用客厅的四角空位。厅后是牛棚、羊栏、鸡舍,杂乱无章,秽气熏天。老实说,乍来的人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但我们过惯农村生活的人,并不为奇;大家和主人交谈了一下,就去仓库搬来木板,用砖头和木柴搭成一张小床,再打扫一下卫生,整理一下环境,各人已是汗流浃背了。这样,别说来自大城市的公子哥儿们吃不消,要惘惘然而去,就连我们劳动惯的人,也感到有些困惑和疑虑。然而,这正是学校考验我们的第一课呀,也许是愿为乡村教育开辟道路的第一步吧!

凡是踏进晓庄大门的同志,是地主出身的就要忘却自己是地主;是阔少爷的,就要放下阔少爷的架势;是小姐或少奶奶的,就要摆脱小姐少奶奶的姿态;自以为是人上人的,再也不许耍起以前的威风。我们看犁宫(大礼堂)前的两根大柱上写着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这不是勉励大家要和农民做真正的朋友,才能向农民生活好好儿学习吗?如果不愿或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那么干脆及早告退。

晓庄入学甄选的程序:(1)智力测验;(2)作文一篇;(3)劳动服务;(4)五分钟演说;(5)口试;(6)体格检查。我们除了作文未感到困难外,别的课目都有些费脑筋。比如,劳动服务只是锄地一方,运砖五十块,我们又是生长在农村的年轻人,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但锄地有锄地的架势,运砖有运砖的方法,要符合要领就有些困难了。再如智力测验虽说只是常识测验,当时对我们来说,却是个新方法,新课题,而且说做就做,说停就停,不让你有思考的余地,就有点儿手脑不能配合的苦处。至于五分钟演说,就伤透了大家的脑筋。讲题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内容有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时事问题,自然科学问题,农村生活问题,婚姻制度……抽到哪个就讲哪个。有许多人坐在台前听讲,有几位老师坐在台下评分。我们那些年轻人,从没有在大庭广众之前作过演讲,因此抽到讲题便登台演讲,真如大难临头,不知所措。

此外,在劳动服务考试中,就有不少人不知如何用锄,如何同时搬运十块土砖,笨手笨脚,力难胜任。

中国以往的教育,是士大夫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他们读书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做官,就要有做官的一套所谓学问,于是便向故纸堆里去钻,去啃,变成了蛀书虫。颜习斋先生曾把读书比作“服砒霜”。可是他们耗尽心思气力,到头来却成了手无缚鸡之力,不辨菽麦的书呆子。士大夫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书读得愈多,愈看不起劳动人民。他们虽然生长在农村,反轻视农事,瞧不起农民,甚至竟成了鱼肉乡里,骑在农民头上的老爷。这种士大夫教育,是陶师所深恶痛绝的。

陶师当年放弃了南京东南大学教务长的职位,穿着草鞋下乡来办晓庄学校,就是针对当时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弊害。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认为,生活的面很广,并非平时所指的衣、食、住、行的教育,而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的线很长,它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他认为,举凡个人的思想、言行,家庭生活组织,国家救亡图存,国际政治动向……均属于生活教育的范畴。

陶师对生活教育的特质,曾明示下列各点。

(1)生活的——传统的教育,要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有书念。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怎么办呢?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即起教育作用。所发生生活的火花,亦即是教育的火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