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祥译)
[1]原载朱宕潜:《新兴国家的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国的工作,1917—1946》,台南,高昌印刷公司,1966年版。
[2]本文节选自《新兴国家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国的工作,1917—1946》的第一章。
[3]陈布文:《国立东南大学》,载《教育大辞书》(朱经农等编),1928年版,第966页。
[4]《新教育》,第337-521页,1922年11月。
[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51-56页。
[6]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31页。
[7]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680页。
[8]王凤喈:《中国教育史》,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4年版,第346-347页。
[9]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34页。
[10]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252页。
[12]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12页。
[13]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12页。
[14]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21页。
[15]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27页。
[16]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第30页。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33页。
[1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31页。
[19]白桃(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版,第36页。
[20]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2页。
[21]白桃(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版,第43页。
[22]麦青:《陶行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第40页。
[23]白桃(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版,第60-61页。
[24]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681页。
[25]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362页。
[26]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40页。
[27]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631页。
[28]麦青:《陶行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第53页。
[29]白桃(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版,第121页。
[30]麦青:《陶行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第62页。
[31]援华会:《中国一所最有希望的学校》,1945年版,第1-10页。
[32]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683页。
[33]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第683页。
[34]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88-189页。
[35]威廉·H。克伯屈提供的电报稿的复本。
[36]本文节选自《新兴国家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国的工作,1917—1946》一书的第四章,题目为译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