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56页。
[11]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56页。
[12]在1913年的两周旅行中,孟禄已作了非正式的教育问答。见保罗·孟禄:《对江苏教育会的讲演》,1913年12月10日,第126-130页;汪懋祖:《孟禄博士之来华与实际教育调查社之缘起》,载《教育专刊》第2卷第8号,1921年10月,第12页。
[13]保罗·孟禄:《中国教育报告:为美国教育当局》,第32页。《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上海,1922年版)是由陈宝泉、陶行知和胡适编辑的。
[14]《中华教育改进社:旨趣、组织与活动》,第10页;威廉·麦柯尔:《中国教育的科学测量及其相关研究》,载《中国教育公报》,1923年版,第19页。麦柯尔的HowtoExperimeion(纽约,1923年版)被翻译成中文:《教育试验法》(上海,1925年版)。麦柯尔的另一卷HowtoMeasureiion也被翻译成中文,但是翻译的日期不甚清楚。
[15]G。R。推士:《科学与教育在中国》,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1-2页。
[16]G。R。推士:《科学与教育在中国》,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4-5页。
[17]G。R。推士:《科学与教育在中国》,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8页。
[18]克伯屈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著名教授,他教过陶行知。他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学生个别或分组做作业或计划,收集、整合数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作业或计划的教学方法。道尔顿制于1920年被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采用。该制围绕作业组织学校的课程。在提供给每学科的教材和活页指导的帮助下,学生独自完成每月的作业或“工作”。工作安排上的小组合作与个别计划受到鼓励。
[19]陶行知:《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载《新教育》第1卷第3号,1930年3月,第522页。
[20]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21页。
[21]约翰·杜威:《中国学校的需要》,载《教育评论》(中国基督教教育协进会编);保罗·孟禄在对C.K.爱德蒙(CharlesK.Edmunds)的答谢宴会上所作“讲话”的记录,纽约,1922年版,第8页。
[2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4页。
[2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4页。
[2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5页。
[2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4页。
[26]费德瑞克(Fredcrick):《民主中国的教育》,1946年末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的教育博士论文,第300页,引自陶行知给援华会的信。
[27]蔡元培和梁启超的演讲确定了1922年夏中华教育改进社首届年会的宗旨。参加该会的有300多名教育人士,并且出版了400页记录。见《新教育》第3卷,1922年10月。
[28]道格拉斯·斯皮尔曼(DouglasSpelman):《蔡元培(1868—1923)》,哈佛大学未出版的哲学博士论文,1974年,第190页。
[29]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21页。
[30]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批判》,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50-51页。
[31]匹克:《民族主义与教育》附录1,第159页。
[32]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105页。
[33]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55页。晏阳初(1893—1990),出生于四川,他是一名基督教徒,曾在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基督教青年会的领导之下,在法国做社会工作。当他为英国从山东省招募的一营中国劳工书写家信时,他对识字教育的承诺开始了。1922年2月,晏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出版社出版了《千字文》识字课本。见匹克:《民族主义与教育》,第160页。
[34]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142页;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19-20页。为了了解大众教育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见查尔斯·黑佛德(CharlesHayford):《中国乡村重建:晏阳初和大众教育运动》,哈佛大学未出版的哲学博士论文,1973年。
[35]朱其慧是1913—1914年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的夫人和朱经农的姑妈。朱经农是一位杜威主义者,他在北京大学教书。
[36]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83页。
[37]匹克:《民族主义与教育》附录1,第159页。
[38]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142页。
[39]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32页,第63页。
[40]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103页。
[4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页。
[42]陶行知:《伪知识阶级》,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0年版,第8页;《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54-156页。
[43]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63页。
[44]程其保:《六十年教育生涯》,1973年8月1日,第9页。
[45]程其保:《六十年教育生涯》,1973年8月1日,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