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培训班 >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02(第2页)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02(第2页)

唐代的草书也异常出彩,精擅小草的有孙过庭、贺知章等,狂草(大草)则有张旭、怀素等。

孙过庭(约646—691),字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张怀瓘《书断》称其“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隽拔刚断”,传世作品《书谱》《草书千字文》(52),妙传“二王”之法,乃书、论俱佳的名作。用笔中侧并用,刚健爽劲,线条坚实有力,结字欹侧多变,章法一任自然,不事铺排,评者不是认为其“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就是“极得右军遗法”,学者从此帖入而上溯晋法,无疑亦一妙径。

52《草书千字文》(局部)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张旭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有小草墨迹《孝经》(53)传世。唐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称其:“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无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温庭筠赞其:“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53《孝经》(局部)

而代表唐代草书最高水平的还是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狂草是把小草写得更为狂放,放纵恣肆而几不可辨,它与小草最大的区别除了字形的大小之外,还有字形更趋省减,体势更为夸张,字势更加连绵,书写速度更快,变化更多,而且书写的随意性加大,线条左冲右突,并在粗细、长短、曲直乃至墨色的各种变化上更为多变而丰富,因而已完全脱离实用,成为纯粹的观赏性艺术。

狂草的源头,当在汉末的张芝和东晋的王献之,但世传张芝的草书作品也仅隐约可见其狂态。而王献之草书虽有“草纵之致”而终未能狂,只有到了唐代的张旭,方才在此一领域“狂态毕露”。杜甫诗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派狂放不羁、睥睨一切的狂态。

张旭,生卒年不详,711年前后在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而草书最为著名,性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八人称“酒中八仙”。世传其酒醉后以头濡墨作草,是以称之为“张颠”。又云张旭曾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之法,由是草书大进。

其传世作品草书有《古诗四帖》《肚痛帖》。楷书有《郎官石柱记》(54)。

54《郎官石柱记》(局部)

《古诗四帖》:无书者署名,明董其昌跋称张旭所书。此帖写在五色笺上,“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明丰坊跋帖后)。又董其昌跋云:“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

《肚痛帖》:笔画线条忽粗忽细、字形忽大忽小,开初三字还不相连属,其后则连绵往复,意不在书,而势不可遏。

张旭而后,怀素“以狂继癫”。使有唐一代的草书再攀高峰而为后世所重。

怀素(725—785,一作737—799),俗姓钱,字藏真。幼贫,故出家事佛,然不拘礼法,不守佛门清规,性亦如旭,狂放不羁并嗜酒如命,故人称“醉素”。雅好笔翰,无纸可书,则种芭蕉万余,以蕉叶作纸以供挥毫。据云其“退笔成冢”,“盘板皆穿”,可见其用功之勤、功夫之深。书初学欧而能神似,复师法张芝、二王、孙过庭,功夫愈加深厚,书名渐显,并得到当时公卿书家如韦陟、李白、颜真卿等的欣赏和鼓励。例如,李白《草书歌行》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窦翼《怀素上人草书歌》:“偏有能事转新奇,郡守王公同赋诗。”

但怀素对自己的成就显然并不满足,“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于是动身去长安,不久,拜张旭弟子邬彤为师,学长史笔法。陆羽《怀素别传》记录下这么一段故事。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于此,既可见怀素之精勤颖悟,又知邬彤、真卿之不吝指点对其书艺的影响。

怀素以狂继癫,其草书与张旭却有很大不同,主要是线条偏瘦,妙用中锋。这种风格有人以为与其早年曾学欧书有关,但仔细分析,怀素的草书线条大都出自中锋而少有提按,这种纯用锋尖的运笔技巧被认为自篆书中来,而这正是怀素请益于颜真卿之后的创造。张旭草书提按顿挫强烈,且间之以侧锋,故线条粗细变化大,怀素善用中锋,并减少提按顿挫的幅度,因此,线条圆劲遒厚。因此,黄庭坚说:“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

怀素传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论书帖》、《律公帖》、《食鱼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55)等。其中,《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学书历程的草书艺术杰作。此作气势如骤雨旋风般,可见运笔之急速,线条刚劲浑圆,矫健异常,墨色变化自然而丰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55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小草千字文》是怀素晚年的代表作。此作平淡清和,意境高迈,乃怀素狂极而后又造之新境界,由热闹归于寂静,是以更见精纯。明姚公绶曾评此帖一字值一金,故又称《千金帖》。

再来说一下唐代的篆、隶书。

唐代篆书最著者有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字少温。好古、工于小篆。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其小篆在当时极负盛名。曾刊定《说文解字》,复兴篆学,并进行规范化,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清代。

李阳冰的小篆继承秦篆风格而更见均衡,圆弧增多,布白均匀对称、上下均等,笔笔中锋,流畅细劲。传世作品有《三坟记》《拪先茔记》等。

至于唐隶则因唐玄宗的重视而兴起,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善书,其传世隶书作品《石台孝经》圆润丰腴;又以帝王之尊颁布《字统》以规范隶书,从而使得此时的隶书讲求规范整齐、装饰性强,却失去了艺术性,遭“馆阁体”之讥,于后世了无影响。除玄宗外,擅隶者尚有徐浩(也擅真草,时与颜真卿齐名)、韩择木等。

整个唐代,无论政治制度还是文艺都崇尚规范,故而政治上迎来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使唐朝迅速崛起;文艺上则使楷、隶等书体达到高度规范化,甚而走向程式化。但也出现了以抒发胸臆为主的狂草,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可奈何地开始衰落,在那个战事频仍的时期,有一个书法奇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居洛阳,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又因曾佯疯自晦,故亦称“杨风子”。工正、行、草书,其书初师欧、颜、柳、素,后追踪“二王”,终形成自己多变的艺术风格,开宋代尚意书风之先。《宣和书谱》称其“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宋苏轼、黄庭坚等对杨凝式推崇备至,苏轼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黄庭坚更是把他比作“散僧入圣”,认为“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其《跋杨凝式帖后》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杨凝式的传世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和《神仙起居法》(56)等。其中,《韭花帖》最受赞誉,对后世影响也最大,明董其昌认为其最得“二王”神髓,陈振濂先生认为其整体布局疏朗而秀逸,线条顿挫有序,间架欹侧而不失平衡,提示出一种时空交错但又趣味内敛精警的审美态势。

杨凝式这种工稳、含蓄、精警的书风,既不同于颜真卿开拓时所呈现的磅礴气势,也没有苏轼开拓时具备的随意性格,故而其人在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神仙起居法》颠逸豪纵,怪诞难辨,与《韭花帖》似非一人所为,前者率性、放浪;后者理性、内敛,显示出杨凝式的双重人格和表里不一的情态。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写得雄浑凝重,极类颜真卿行书;《夏热帖》则遒劲挺拔而沉着痛快,但略显生硬,反映出杨凝式的极度矛盾心理。

56《神仙起居法》(局部)

除杨凝式外,五代尚有擅长小篆的徐铉、徐锴兄弟和精于书法的南唐后主李煜。

五、两宋、金元时期的书法

后周权臣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周室而代之,建立宋朝。后女真崛起,于靖康二年(1127年)灭北宋,康王赵构南渡,于临安(今杭州)建都,是为南宋。

宋初,废除唐代以书取士的制度,士大夫并不重视书法,这时的书家多是延续晚唐、五代书风的降臣,如李建中、王著等。其后的书家有林逋、李宗谔、宋绶、周越、苏舜钦、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宋太宗赵炅等。其中,周越书法能恪守法度,刚劲爽利,字不妄作,曾为后来蔡、黄、米所师,但却备受非议,黄庭坚认为自己学他而“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米芾认为他的书法“如轻薄少年舞剑,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宋太宗赵炅擅草,曾下令编《淳化阁帖》。苏舜钦工行草书,评家以为妙品,尝补书怀素《自叙帖》前六行。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一生醉心翰墨,苏东坡认为“蔡君谟书,天姿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其书初学周越,复师宋绶并上追杨少师、颜鲁公及“二王”等晋唐大家,擅行、楷书,风格温润内敛,清健而有法度。传世作品有《自书诗卷》《谢赐御书诗表卷》《蒙惠帖》《昼锦堂记》《万安桥记》等。其传世墨迹多法度严密,笔笔不苟,意态雍容、端丽。其楷书《昼锦堂记》因每纸书一字而有“百衲碑”之诮,东坡认为他能收不能放,米芾称之为“勒字”,对后世影响遂少,欧阳修评蔡襄“独步当世”,“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