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课教程教案 > 第二节 书法鉴赏的内容(第2页)

第二节 书法鉴赏的内容(第2页)

所谓“墨韵”,指的就是墨的神采、韵味。墨色的浓淡枯润燥,能造成书法作品的水浑墨华,产生一种明暗远近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二、书法艺术的内蕴美

书法艺术的形质美,是具体而外在的美,而书法艺术的内蕴美,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抽象的内在美。书法的内蕴美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书法通过纵横有象的点画线条表现和产生的图画般的审美效果,二是书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情调)和审美理想(境界)。古人在书论中经常讲的品格、神采、气韵、情性、风格等,都属于内蕴美的范畴。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与形质相比较,书法以讲神采为上,神采等内蕴美要高于筋骨血肉等形质美。书法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书法作品内蕴美的理解和欣赏。

(一)品格美

广义的品格,包括书法家的人品和书法作品的品第、格调等。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书法作品的美与丑、高与下是与书家品格的美与丑、高与下相关联的,这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人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对蔡京书法的贬斥,就是很好的例证。

品格,在传统的书法鉴赏中往往指书法作品的品第、等级和格调。庾肩吾曾著《书品》一卷,将自汉代至齐梁间的书法家一百二十三人,分为九品。李嗣真《书后品》分为十品,新增“逸品”。张怀瓘在《书断》中设三品:神品、妙品、能品。朱长文认为,如果分品太过繁杂则乱,难以评推,所以在《续书断》中仍设神、妙、能三品,并为其定义曰:“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这种品评书法等级的做法影响深远。至清代包世臣也曾将清代书法家的作品分为五品九等,并诠释五品曰:“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其后,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在《碑品》中又对南北朝碑品列,分为六品十一等。

(二)神采美

所谓神采,此处指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即古人书论中所说的“精、气、神”,或称“风神”。书法形质容易把握,但神采却隐而难辨。书法贵法象,象中露神采。

朱和羹《临池心解》中指出:“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操之纵之,六辔在手,解衣磅礴,色舞眉飞。”可见要操纵笔法,给字以力量,给字以生命,最后要求书如其人也。王澍《论书剩语》中说:“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苏轼《论书》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总之,作字要赋予字以生命,赋予生命以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从而令其神采焕发。

如何才能创作出有神采的好作品呢?姜夔在《续书谱》中论及“风神”,提出八种条件: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最后,姜夔用“书若人然”来比喻书法的种种神采:“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神采是书法作品的各种形质因素完美结合之后显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而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作者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神采、没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仅仅是徒有其形的“血肉之躯”,那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气韵美

中国画论中,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在书法鉴赏中也是如此,以气韵生动、品格高逸者为上。所谓气韵,是书法作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节奏、韵律、气息、气势和韵味,使欣赏者从中获得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得到美的享受。

有人对“气”和“韵”分别加以解析,“气”即气息,崇尚高雅的气息;“韵”即韵味,余音绕梁、余味无穷。

论历代书法,有人概括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气。”魏晋书法所崇尚的“韵”,指的就是气韵、神韵。魏晋六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行为放浪不羁,思想超逸洒脱,力图摆脱世俗观念,追求一种超然于世的节操、气概、神态和风度,这种美表现在艺术上,即谓之“韵”,这是一种理想的美,也是中国抽象艺术、写意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例如,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清远、冲淡、潇洒,余味无穷,即是“韵”之代表作。

清代书法尚“气”,这个“气”既包含“气韵”之气,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如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金石气等,属于高雅的境界;脂粉气、闺阁气、霸悍气、江湖气、馆阁气、市井气、行家气、粗俗气等,属于低下的境界。清人常以此区分作品的高下、雅俗。

书法审美以气韵的有无、高下、厚薄来评判。刘熙载在《艺概》中评王羲之书法,认为“韵高千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邓石如书法“其气息规模,自然高古”。他称赞《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穰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黄庭坚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古代书家讲“气”,往往是“精气神”结合。蔡襄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气韵又与“骨气”相连。刘熙载说:“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他所说的“气”亦即气息通透之意。

(四)情性美

人的情感、个性和书体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就不同,这便是情性的含义。扬雄说:“书,心画也。”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强调:“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康有为把抒情写志作为书法的第一要务,把书法能够移人情性推上至极。其实,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笔墨情性,即使同一书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的情性。正如孙过庭的《书谱》中对王羲之书法的剖析:情多怫郁者为《乐毅》,意涉瑰奇者为《画赞》,怡怿虚无者为《黄庭经》,纵横争折者为《太师箴》,思逸神超者为《兰亭序》。又譬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因感情郁结,为忠愤所激发,在书法中抒写了激愤、悲怆、哀痛的情感。

书法家的笔墨情性是千变万化的。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指出:“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笔墨情性千变万化、灵活多样、妙不可测,鉴赏者可以从中窥见书法艺术的精彩内蕴。

值得注意的是,书法各体都可以表现笔墨情性,但又以草书艺术最能表达书者的笔墨情性。孙过庭就指出:“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其实,在书法五体中,草书最具抒情性,最善于抒情写志。从点画形态和结体特征来看,草书充满强烈的运动感,如电掣雷奔、龙蛇出没,这是对事物运动最充分的体现,为其他书体所不及。因此,运用草书线条强烈的运动节奏,可以较自如地传达书者内心的情感起伏。

(五)风格美

所谓风格,是指书法作品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书法家的主观方面的个性特点和作品的内容、笔墨技巧所表现的形质、神采等融汇后显示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貌。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最讲究要有自己的面目、精神、风采,最贬斥那些亦步亦趋的“奴书”。只有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具有独创的风格,才称得上真正的书法家。

历代书法家各具匠心,深造有得,形成各种风格。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曾用比喻的方式评论三十多位书法家的不同风格: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从这些形象的比喻中,我们可以意会到这些书法家的书法特点是互不相同的。他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美不胜收。

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书法风格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代书风。汉代的书法表现出雄浑的气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则表现出潇洒的神韵;隋唐书法崇尚法度,表现出森严的气象;宋人书法推崇写意,重在表现自由的个性;元人主张复古,其书法表现古雅意态;明人书法注重情趣;而清人书法尚碑而质朴。

古代书法常以唐代为界,将书法分为两大阶段,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王澍说:“唐以前书,风骨内敛;宋以后书,精神外拓。”康有为说得更具体,他说书法,“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由此可见,书法风格与时代紧密相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

书法风格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异。赵孟坚《论书》中就指出:晋宋以下,书风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则认为“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而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榜”。阮元之说揭示了南北书风的不同特点,但也不能绝对化。后来刘熙载也说过:“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此论较为客观、辩证、公允。

书法风格可分为各种类型。例如,朴茂、飞逸、方峻、圆融、端重、清健、精妙、静穆、雄厚等,还有所谓奔放、苍老、质朴、潇洒、新奇、清丽等,不一而定。比如当代书法家陆维钊曾将楷书风格做如下分类:严峻一派当以欧阳询为代表;韶劲一派以虞世南为代表;逆逸一派以褚遂良为代表;雄健一派以颜真卿为代表,柳公权、裴休属之;浑穆一派以李邕为代表。不同的风格自然形成各种书法艺术的流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