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课教程教案 >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02(第1页)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02(第1页)

第三节书法的历史演进02

42《大字阴符经》(局部)

其中,薛稷学褚,更有“买褚得薛不落节”之说,其《信行禅师碑》结字疏阔,用笔劲挺,较之褚书更见瘦硬、强直。然薛一生学褚,终未能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

及至盛唐,有颜真卿者,以其雄强浑厚、气度雍容、气象宏大之“颜体”矗立起又一座高峰,以至于苏轼曾赞叹曰:“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又,后人常将颜真卿的书法和杜甫的诗、韩愈的文章并称为有唐“文化三绝”。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曾任平原太守,后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人又多称其为“颜平原”、“颜尚书”、“颜太师”、“颜鲁公”等。颜氏一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书法与文字训诂更是其传统家学,并显于世。其五世祖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其曾伯祖颜师古考正《五经》,有《颜氏字样》一书传世,为唐代正字学的先驱。其伯父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对文字规范影响广远,在文字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颜真卿曾于大历九年将此书用楷书恭恭敬敬地抄录下来,并请匠人刻之于石。而颜氏一族善草隶篆者众多,以至于颜真卿在其所书的《颜勤礼碑》(43)、《颜家庙碑》等碑中均着意发扬祖德、振兴家声。

43《颜勤礼碑》(局部)

颜真卿幼年失祜,赖母亲殷氏教养、授以家学,并曾蒙受伯父颜元孙与舅父教诲。其书法初得于家学,又受褚遂良时风之影响,其后复师从张旭,得笔法,有传为其所写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

颜真卿谨遵祖训,并不以书自命,唐代讲求文字规范,法度健全。颜真卿顺应时势,锐意求法立法,终有所成,以楷法行世。

颜真卿为人刚正忠直,在其为平原太守时,即洞悉安禄山之阴谋并暗中做好准备。当安禄山反,河溯尽陷之时,独真卿扼据平原以拒贼,并与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秘密策划土门起义,收复土门等十七郡,惜因叛军反扑,颜杲卿独力难支,城**死……“安史之乱”,颜氏一门殉于国难者达三十余口!而真卿晚年因得罪奸相卢杞,竟被派去游说叛臣李希烈,真卿以国家为重,不避生死,毅然前往,虽几经诱逼,均大义凛然,被李希烈囚禁了近两年,终被缢杀。

颜真卿早年楷书有《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等,其中《多宝塔碑》用笔谨严,结构规整匀称,有写经体之笔意,虽未形成颜体特征,但因实用性强,流传又广,有一定之影响。

后真卿任平原太守时,有感于前人所刻之《东方先生画赞碑》文字纤靡,甚至不可辨识,遂重书《东方先生画赞碑》,苏东坡认为此碑最为清雄,称“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此时的颜书虽有羲之遗法,但已初露雄浑朴厚的个人风格。

颜真卿在变法之途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后来的楷书发展颇异于他人,一般而言,颜真卿的书学阶段大略有三:《郭虚己碑》《东方朔画像赞》为第一阶段;《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碑》等为第二阶段;《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都是从遒丽向浑厚发展,前后两阶段的交替则是从浑厚向遒丽的回归与调整。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颜真卿传世的楷书颇多,兹简要分析其几幅代表作品如下。

《麻姑仙坛记》(44)书于771年,点画沉雄古朴,结体宽博宏大,多有篆籀笔意,故而显得古拙。何绍基曾跋曰:“神光炳峙,朴逸厚远,实为颜书各碑之冠。”

《李玄靖碑》书于777年,为颜书之最雄伟者,运笔遒劲郁勃、圆厚浑脱。沃兴华认为此碑“是颜楷变法的第二座高峰”。

44《麻姑仙坛记》(局部)

《颜勤礼碑》书于779年,为颜楷中雄秀俊伟的代表之作,此作笔画横细竖粗,用笔沉稳厚重,字形修长俊美、端庄大方,显得神采奕奕、气势磅礴。

《颜家庙碑》书于780年,清王澍《虚舟题跋》认为此碑“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正法……乃公用力至深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又有《竹山堂联句》及《自书告身》(45)两种楷书墨迹传世,前者笔力软弱、骨节外露,恐非鲁公真迹;后者书于780年,书法端庄朴厚,苍劲有力,清吴其贞《书画记》评其“锋铓苍秀,如断钉折铁,有一种高古气象,绝无尘俗气,胜于《朱巨川告》远矣”,然亦有人疑其为伪者。

45《自书告身》(局部)

颜真卿不但楷书为后人所称,其行书也对后世影响深远,连刻薄如米芾,在评鲁公书法时,虽然认为“颜真卿(楷书)学褚遂良,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而其对鲁公行书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颜)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在其《书史》中又说:“(《争座位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颜真卿存世的行书主要有《刘中使帖》《湖州帖》《送刘太冲序》《祭侄文稿》(46)、《争座位帖》(47)等。

46《祭侄文稿》

47《争座位帖》(局部)

其中《祭侄文稿》乃墨迹本,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乱”期间,其侄季明惨遭杀害,真卿于758年命侄泉明访得季明仅遗之头骨,悲恸愤恨,情难自禁,乃书此文以祭之。此稿鲁公无意于书而一任感情倾泻,“纵笔浩放,**,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者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邪!”(陈深《停云阁帖题记》)。故尽管此帖涂抹多处,时现枯笔,甚至有的地方难以辨识,但其磅礴气势、奕奕神采伴随着其跌宕多姿的用笔,雄奇豪迈的体势及颜真卿悲愤难抑之沉痛心情,于千古而后仍然感动着无数人!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争座位帖》写于764年,也是草稿,此稿是鲁公对藐视礼仪、破坏纲纪的定襄郡王郭英乂(yì)提出严正批评的一通信札。此帖雄奇飞动,意趣横生,笔势或婉转流畅,或遒劲郁勃,或厚重古拙,刚柔相济,富有音乐的美感。宋米芾在其《宝章待访录》中认为:“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第一书也。”

另还有一件真行草混杂的作品《裴将军诗帖》,传为鲁公所书。为宋《忠义堂帖》刻本,此帖虽有狂怪粗俗之讥,但也笔势雄强豪放,有篆籀之气,亦不失为独树一帜之佳作。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曾留下“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佳话。其书法早期宗“二王”书,后又广泛涉猎初唐诸家,并取欧、颜之长,融会贯通,自出新意,形成中宫收紧,结构严谨,用笔瘦劲的个人风格。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然其高度规范严谨的风格也备受“俗书”之讥,为后世楷书走向程式化的台阁体埋下隐忧。其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48)、《神策军碑》,行书有《蒙诏帖》等墨迹传世。

整个唐代,精善于楷书者不少,而因为自初唐始,楷法更趋规范严谨,法度森严,故后人据此认为唐人尚法。

而唐代除楷书外,篆、隶、行、草均极盛行,其中行、草更达到历史新高。

48《玄秘塔碑》(局部)

49《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唐初太宗力推右军,并留下《温泉铭》及《晋祠铭》等行书碑,欧、虞、褚、陆等诸家亦均有行书传世。而怀仁奉勅摹集右军行书以成《集王羲之书圣教序》(49)后,遂使集王刻石成风,计有《集王兴福寺半截碑》《集王金刚经》等十数通集王碑刻,使王羲之书法广为流传,并形成潮流。此后李邕的行书更享“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盛誉。及至颜真卿一出,行书又立起一座高峰,被视为开宗立派者。而后柳公权有《蒙诏帖》《兰亭诗》等,杜牧有《张好好诗》,在书法史上均享有一席之地。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其行书线条以简、直为尚,笔势右上角明显上扬,显得笔力遒劲,结体左大右小,斜画紧结。为唐代书风由初唐的瘦挺飘逸向盛唐的雄浑豪放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行书代表作有《岳麓寺碑》《李秀碑》《李思训碑》(50)等,楷书仅余《端州石室记》。

50《李思训碑》(局部)

杜牧(803—853),字牧之,本以诗名世,其传世墨迹《张好好诗》(51)用笔厚重,时见侧锋,苍劲飞动,转折处方圆兼见,结构随意而有天真朴拙之趣,字字独立,大小相间,明董其昌认为其“深得六朝人风韵”。

51《张好好诗》(局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