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往往在山崖或石碑上开龛雕造佛或经变故事等,有的还雕有供养人或造像铭记,说明造像之原因,此种碑刻被称为造像碑或造像题记。较常见的造像题记有《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解伯达造像记》等。
2。墓志
记有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并放在墓中的石刻叫墓志。北魏继承汉代厚葬的习俗,除有些王公贵族墓使用精美的石棺和石棺床外,一般都有墓志。墓志同墓碑一样皆起始于汉,其功用诚如唐泗州司马苗善物墓志所说:“夫碑志者,记其德行,旌乎功业。”换句话说,就是将死者的生平和他人对死者的颂词刻于石上,藏于墓穴,为之标志,留于千古,永芳万代。墓志形为方石,为了庄重,有的在志石上加了志盖。墓志选石精良,多为石灰岩。
墓志书法,一般为名家力作。在墓志的制作过程中,墓石由石工凿平磨光,由书家精心地书写,再由刻工仔细刊刻,最后被置于墓穴中,成为带有纪念性的冥物。墓志由于被葬于地下,未经风吹雨打等自然的风化,出土后多数铭文清晰如故,字口完整,很少漫漶,是我们研究学习和临摹的绝好范本。
我国南北朝均有墓志,以北朝为甚,仅在洛阳邙山一带出土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的墓志,就达四千余块。邙山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名人雅士安身长眠之地,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南北朝较常见的墓志有《元怀墓志》《元简墓志》《元桢墓志》等。
3。碑碣
《说文解字》曰:“碑,竖石也。”古人称长方形刻石为碑。《说文解字》曰:“碣,特立之石。”称圆形或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为碣。李贤云:“方者谓之碑,圆者为之碣。”自碑志盛行后,碣之刊制渐废,而后人将碑、碣名称常混用。
碑之初名始于周代,其义有三:一指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二是庙系牲口之石;三为墓所下棺之石。
碑的正面为阳,刻碑文;碑的反面为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也可刻题名;也有碑阳、碑阴均刻碑文的。有的碑文过长,就从碑阳至碑侧、碑阴旋转而刻。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甚为精美。南北朝较常见的碑碣有《爨龙颜碑》《张猛龙碑》《中岳嵩灵庙碑》等。
4。摩崖
摩崖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前人常需要记事,此时往往就地刻石,不另立碑。摩崖往往是在崇山峻岭之间,石壁断崖之上,故不易受人为的破坏,却往往因陵谷变迁、风雨而受到侵蚀残损。远在商周时代已有摩崖出现。摩崖文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雄浑庄和、气魄宏伟的一代书风,是值得书家及爱好者学习借鉴的艺术品。南北朝较常见的摩崖有《瘗鹤铭》《石门铭》《泰山经石峪》等。
(五)隋《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年)刻,原碑现在河北。此碑未著书写人姓名,其书体方整有致,字画挺劲有力,与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和《雁塔圣教序》相较,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都有共同之处。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龙藏寺碑》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六)虞世南楷书
《孔子庙堂碑》,原碑立于贞观初年,楷书三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孔子庙堂碑”阴文六字。黄庭坚评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据杨宾《大瓢偶笔》记载:“庙堂碑刻于贞观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由此可见原刻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目前所存最早拓本仅知有清人李宗瀚所藏,被称为“临川四宝之一”,原拓本流入日本。此碑重摹本有数种,主要有陕西西安本和山东城武本,李氏所藏唐拓本,亦处处可见摹刻移补之字。
(七)欧阳询楷书
1。《九成宫碑》
全称是《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整,笔力刚劲,一笔不苟,结体严谨中见疏朗之态,紧凑、匀称而间架开阔得当。我们在临写时,要注意每一点画的形状和运笔的特点,力求达到和碑帖上的书体一致,这就必须反复对照临写,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化度寺碑》
全称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立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宇。原石久佚,宋代以来翻刻本极多。
此碑书法笔力雄强,夙称楷法极则。赵孟頫评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金石学家翁方纲对此碑评价很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敦煌石室所藏唐拓本,曾分别为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所得,现存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惜俱属残页,元人诸跋只存其一,明清人题跋或被折配他本。
(八)褚遂良楷书
1。《孟法师碑》
全称为《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刻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万文诏镌刻。此碑书体合欧(阳询)、虞(世南)为一体,既汲取了欧书刚健险劲的运笔,又融和虞书典雅宽舒的结体,字形显得更为方正端丽,行笔之际增加顿挫起伏的变化,有些字并掺入隶书的体势,具有六朝碑刻古雅凝重的意韵,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
2。《倪宽赞》
书法遒劲绝伦,品格亦高。安世凤《墨林快事》云:“此赞用意细贴,运笔轻活,而一种老成尤自不可及,盖褚书中之最合作者。”
(九)颜真卿楷书
1。《多宝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