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教学心得体会 >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第2页)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第2页)

当时,汉承秦制,文字自然也还是小篆和隶书。从今天还能见到的少量西汉书迹,如《平都犁斛》《赵王上醻刻石》等来看,西汉篆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分书意味逐渐加重,字形日趋简便方正,转折处由圆变方,与后来的分书已比较接近,只是线条仍然粗细一致,还未出现波磔挑法而已。

到新莽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全面复古,这种风气自然也波及书法,于是这个时期的书迹如《张掖都尉启信》《新莽嘉量》等,都是标准的小篆,回环曲折、方中带圆、整齐匀称。

书体的发展从来就有两条轨道:一条是愈加规范工整,另一条是走向潦草随便。当金文(大篆)发展到鼎盛之时,开始出现草化现象,我们称之为“草篆”或“古隶”。西汉初期,书写较为简便的隶书已经是日常使用的字体,这种隶书不但日渐成熟,而且又孕育了新的书体——章草。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将书体的演变理解为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古文等)→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体的演变远比这要复杂得多,是两条发展的轨迹,即由简变繁,又由繁变简;由草体变正体,又由正体发展成草体。下面借用《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大学师范书法教程》中的文字书体演变表加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由上表可知,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书体。

而在这一时期,汉隶登场,章草、行书、今草也相继出现。

从考古发现可知,最早的隶书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如《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些简书墨迹跟西汉早期隶书已毫无区别。这种书写相对简便的古隶,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至东汉完全成熟。相较于篆书,隶书化纵长为扁方,方笔增多,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线条节奏起伏较大,用笔更为率性随意,蚕头雁尾,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东汉刻碑之风盛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风格各异的优秀的汉碑石刻,堪称“一碑一奇,莫有同者”。著名的有《石门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颂》《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刻石》等。

可以说,秦篆演变为汉隶,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史称“隶变”。这一变,令隶书在结构上冲破了造字“六书”的本意,字形变化很大,在书写线条上,改变了篆书的匀称、单一的线型,用笔上提按、转折、方圆、藏露之法毕现,充分体现了毛笔的工具性能。汉代书法的多元化发展,标志着书法自觉期的到来。书法已开始脱离实用而成为人们创作和审美的对象。“隶变”所带来的结构变化、笔法变化引起楷行草的诞生、发展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接下来谈谈草书。

草是相对于正书之“正”而言的。把字写得杂乱无章、随便潦草,犹如起草文稿书信,被称为“草稿”,这就是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等。

草书兴起于秦汉之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规范、雅化,于是出现了章草,并于西汉时期得以成熟。章草之名,一说是汉章帝所造,故谓“章草”;一说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以所变草法书之,故称之;一说“章”即章程法则、规矩之意。具体如何,至今未有定评。章草字字独立,波挑分明,字形方扁,横势明显,笔画出现连笔并已形成草书符号,为后来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楷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书法的演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是求快速、求简易;二是求规范、求通行;三是求美。因此,当规范的章草出现后,人们并未满足于此,于是章草继续发展演变出今草,并催生出行书和楷书。

一般而言,今草与章草的区别表现在章草字字独立,还留有隶书的遗意,显得古朴、厚重,而今草已无隶书笔意,并且上下字之间的连接增多,显得更为流畅、轻灵,书写更为快捷。今草的成熟晚于章草,基本在东晋时期得以成熟。

草书的流行在东汉末年达到一个高峰,文人士子竞相习练草书,据赵壹《非草书》所言,时人习练草书已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随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的疯狂境地,而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当数今甘肃酒泉的张芝。张芝,字伯英,据传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认为张芝“专其精巧,可谓草圣”。

再来谈谈行书。

张怀瓘《书断》云:“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也。”

此说表明行书也形成于东汉时期,但说是刘德昇所造却是不可能的,行书应该是同草书差不多同时产生并发展的,所以最多只能说刘德昇是个像程邈一样的人物,对行书的形成及流行有过贡献。

那么行书是怎样产生的呢?

行书亦符合书体演变规律,产生于日常的书写之中。它有草书一样的连笔,却没有草书那样的符号化,基本保留了隶书的形体结构,故而通俗易识,书写速度也较快。稍懂一些草法的书写者,只要他把字写得有节制一些,不使用那些符号化的草书写法,那么笔下出现的便是行书。

我们在西汉居延汉简以及东汉武威医简、永寿二年瓮、朱书砖等文物资料中看到的字迹,已带有行书的写法,这可以说是早期的行书。行书这种书体,连笔少些、简省少些,就接近楷书;连笔多些、简省多些,就接近草书,没有特定或固定的形体,它是对草书写法的“略加节制”而不是“正书之小讹”。[1]可以说,行书是草书在向楷书演变转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书体。它的这种介于正体与草体的特性,既使它“可塑性”较强,又让它便于识读及应用于日常书写之中,因而这种书体的流行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经过刘德昇整理、加工、升华后,再传至胡昭和钟繇,后来在东晋达至历史的最高峰,成为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字体,从此盛行不衰。

楷书这一书体差不多同行书是同时出现的。

学术界认为,秦汉之际已经产生楷化的笔画,证据是钩画的出现。因为隶书无钩画,故钩画,特别是竖钩笔画,是楷书区别于隶书的标准。楷书的发展与成熟则在魏晋时期。

至此,书体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基本完备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汉时期,因为经济的空前发达及国力的提升,并且国祚有四百多年,“汉”这个字影响深远!我们的语言被称为“汉语”,文字因此也被称为“汉字”。

西汉末年,纸已被发明出来了[2],这种比简牍更方便的材料一经被用于书写,对书写者而言无疑是某种解放,所以,汉末时人们竞相疯狂习练草书,也就有了挥运的资本了。可以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这一时期书体产生、演变的频繁,导致对书体的称谓颇为混乱,现加以简单说明:

当篆书化圆为方,变弧为直,易纵势为横势时,隶书就产生了。当隶书进一步演化、美饰,出现蚕头雁尾这种装饰性的写法时,隶书又被称之为“八分”。当书写出现了为与下一笔相呼应、相连贯而使横画按顿、回收,撇画顺势挑出而形成上粗下细之状,横、竖画出现勾、挑、趯等形态之时,楷书产生了,但这时的楷书仍然被称之为“隶”,而楷书后来又有“正书”、“真书”等说法。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于古人的这些纷乱的说法,大体有个区分即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较为频繁的时期,尽管此时期社会动**,但思想、文化、艺术等却是活跃而繁荣的。在书法领域,“二王”父子的出现,使书风焕然一变,既为书家赞誉,也影响了民间书风的变迁。

三国时期的隶书碑刻已流于刻板,艺术水平远低于汉碑。碑刻最著名的是《天发神谶碑》(19),此碑以隶体效篆书,用笔方折,收笔呈尖状,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颇受后人青睐。而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却因工整有余而韵味不足,对后世书家影响甚微。

19《天发神谶碑》(局部)

可以说,篆、隶发展到此,已无多大实用性,遂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楷、行、草书。

这时,在书法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是曹魏时期的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人。魏明帝时为太傅,故人称“钟太傅”。钟繇一生勤习书法,甚至留下其为得笔法而捶胸吐血、掘墓盗书的传说。姑不论传说真假,且看看钟繇的书法成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