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草书的临摹要点
一、王羲之《十七帖》
(一)作品简介
《十七帖》(图8-25)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二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二字为两小印印之。
图8-25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十七帖》汇集了王羲之书写的29封书信,多数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也有少数是写给郗愔等人的。内容涉及询问、川蜀风貌、人情、草药特产以及子女婚配等。其书风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的狂怪怒张之习,透露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此帖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二)临摹要点
《十七帖》属于今草,虽字字相断,但字形大小错落,气息贯通。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体势上多呈方形,临摹时要关注其结字的特点。
(1)点画照应。
草书是以点为性情,线条使转而完成的,点是字的眉目,相互间是传情传神而不是呆板的组合。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讲的就是多个点画,不要写成一个样子。
(2)左右相谐。
如帖中“杨”字左小右大,相互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雄”、“龙”等字则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局面。
(3)缩放合度。
帖中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紧凑。如“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时”字左边“日”部很紧,等等。
(4)虚实开阖。
帖中“信”字,左右之间无连笔,单个看好像很散,但在整篇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比例。一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
(5)以侧取势。
帖中“悉”、“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很险,而帖中的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之间也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有动势,“讲”字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生动。
(6)映带有节。
《十七帖》中笔画连带起伏,有节奏感,有些字点画间连带很多,牵连之间有提有按,有时似连不断,要注意其中连笔的粗细变化以及笔锋方向的转换。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连笔,形成圆形的字态。这样就需要注意线的起伏变化,书写时速度不能太快。
二、孙过庭《书谱》
(一)作品简介
《书谱》(图8-26)为唐代孙过庭所著述并书。宋内府记载有上、下两卷,今传世仅见其卷上序言。此序写于唐垂拱年间,属草书、手卷、纸本墨迹,计3500余字,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8-26孙过庭《书谱》(局部)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
(1)善用侧锋,以侧取妍。草书的用笔有中侧、方圆、藏露之分,融诸法于一体,是草书用笔的高度锤炼的结果。
(2)强调顿挫。线条的节奏感是通过跌宕起伏,行、驻、顿的交替出现来完成的,顿笔能更好地强化情感的表达。
(3)使转讲变化。草书线条通常讲使转,变直为曲,所以曲是其本质。但孙氏的使转有时改用折笔来取代,它表明了草法对隶法的兼收并蓄。
三、张旭《古诗四首》
(一)作品简介
张旭《古诗四首》(图8-27)为狂草,墨迹本,高29。5厘米,宽195。2厘米,五色笺,共40行,凡180字。此帖所书内容为南朝诗四首,前两首是庾信的,后两首是谢灵运的。
图8-27张旭《古诗四首》(局部)
此卷通篇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一开狂草书体之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临摹及用笔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