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磔横。以逆锋(或直接切入)折回起笔,角度可从稍左上方下笔,中部略提,尾部铺毫,收笔呈波磔状,如六、立、平等字。
圆波磔横。以逆锋转毫起笔,中部变细,渐铺毫至尾部,收笔呈波磔状,如五、之、重等字。
平横。没有波挑的横画,起笔同于或方或圆,收笔或折笔收方,或提毫稍驻呈圆融状,如在、二、立等字。
图7-19横画写法
尖横。一般逆入起笔,向右中锋行笔,尖锋或虚回收笔,如共、重、夫等字。
隶书横画虽不同于楷书左低右高或收笔向下顿按的写法,但也要避免中段的书写过于纤细且软弱无力。横画作波画(即蚕头雁尾)时,要注意在一个字之中不可出现重复波画,谓之“蚕不双设,雁不双飞”。
(2)竖画:分为方头竖、圆头竖、弯头竖(图7-20)。
方头竖。起笔呈方形,行笔多以中锋铺毫下行,收笔时提毫折锋稍回,形态呈方或方圆之间,如:示、惟、小等字。
圆头竖。起收笔处呈尖圆形态,中锋用笔,注意行笔的提按及粗细变化,如才、悌、之等字。
弯头竖。藏锋起笔,形态挺直,弯头处或折锋或转笔,收笔稍驻或回锋即可,如仁、门、行等字。
竖画书写时,中指与大拇指用力均衡,以达到竖直效果。
图7-20竖画写法
(3)撇画:分为弯撇、斜撇、直弯撇、短撇(图7-21)。
弯撇。逆锋起笔后下行,取圆劲之势,收笔时折锋渐提,或出锋,或稍驻呈钝笔,如不、方、夫等字。
斜撇。取斜直之势,逆锋起笔,行笔呈尾部钝笔圆润回锋,或转锋上扬后轻收笔,如少、爰、勋等字。
直弯撇。藏锋起笔,先取竖势,用笔渐行渐向左弯,收笔形态及用笔方式类同于弯头竖,如吏、风、更等字。
短撇。形态短小,有的不呈明显波挑状,用笔时要注意藏锋,如公、伯、化等字。
撇画的妙处在于收笔时的变化,是隶书中较难写好的笔画。汉碑撇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同一碑刻相同的字,撇法也会有不同形态,都因轻重、长短、角度、收放的不同变化而多姿多彩。
图7-21撇画写法
(4)捺画:分为斜捺和平捺(图7-22)。
斜捺。形势直斜峭拔,一般头稍轻,尾部拙重有力,如武、敦、更等字。
平捺。形态平缓伸展,汉隶捺画与波磔横相似,要注意其动态变化之异,如近、送、通等字。
捺脚处停顿时间不可过长,稍顿后要把笔锋提起,不宜以楷法收笔。
图7-22捺画写法
(5)折画:分为横折、竖折、斜折、弯折(图7-23)。
横折。由横画和竖画组成折画,其势平直方峻,具有内圆外方的特点。一种为转折处折锋而下;另一种则是在转折处向上提毫再转锋向下完成的,如景、石、周等字。
竖折。转折处或直下折锋,或先向左,再向右转锋运笔,如长、良、化等字。
斜折。呈三角形态,多具有外方内圆特点,如公、治、云等字。
弯折。保留着篆书的行笔特征,行笔转折处须捻转笔管,使之富有圆融古拙的情趣,如方、分、勋等字。
转折之法乃转用圆笔,折用方笔,要留意用圆用方的用笔特点,相接处均须自然协调。
图7-23折画写法
(6)钩画:分为方钩、尖钩(图7-24)。
方钩。形态方拙朴厚,收笔时提毫稍驻或回锋即可,如刊、拾、于等字。
尖钩。收尾处露出锋芒,但不可写成过于尖薄,如子、利、张等字。
有一说“隶书无钩”,实际指的是钩形态与撇类似,更重要的是区别于楷法写钩。
图7-24钩画写法
(7)点画:分为方点、圆点、尖点、波磔点(图7-25)。
方点。形态方峻短小,切笔折锋起笔,收笔提毫稍驻,方笔点在碑中多见,有的方点与横画相连,其粘连处造型可灵活处理,如六、我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