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天宝十一载(752年)立于陕西西安。文凡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多宝塔碑》和《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风格不同,因而明、清以来的一些书法家各有评论,但正由于系颜真卿早年手笔,那种筋骨健劲、雄伟沉厚的风格还没有形成,而与当时通行的一般体势接近,反倒比较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这是《多宝塔碑》普遍流行的原因。
2。《颜勤礼碑》
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大历十四年(779年)立。石于元、明间湮没,1922年出土于陕西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四面刻,存三面,计四十四行,满行三十八字。久埋土中,未经后人剔剜,故铓铩如新,书势磅礴,雄迈清整,为颜氏晚年力作。石于出土时已中断,然缺字不多。
3。《麻姑仙坛记》
大历六年(771年)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山顶。传世有大中小三种,但原石均佚,仅见刻本。大字本楷书,字径一寸五六分,书法严整,略似颜氏他碑。
4。《李玄靖碑》
此碑文系颜真卿晚年所书,时其书法艺术已臻成熟。全篇结构庄严雄伟,浑厚朴实,笔力苍劲沉着。从中可窥颜书深得籀篆之笔意,或谓风格出《颜家庙碑》之上。此碑存字较多,是临习颜书极好范本。
5。《自书告身帖》
(十)柳公权楷书
1。《玄秘塔碑》
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原石现存西安碑林,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全碑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四字,下截每行磨损二字,其余完好。千余年来,虽历经传拓,字画仍清晰完好。该碑楷法端正俊丽,刚劲中含秀润,严谨中见生动。用笔爽利挺拔、引筋入骨,结体吸收虞世南、欧阳询书法的紧密险峻、端正劲健的风格。柳公权书写的碑版很多,传世的以《玄秘塔碑》最著名,也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玄秘塔碑》既有魏晋人的风貌,又吸收了隋唐各家的特点,更融入“颜体”的横、竖、挑、撇、捺等书法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笔力刚毅遒劲、笔画骨力居多、结体内紧外松的自家风格,被誉为“柳体”。“颜体”以丰筋胜,“柳体”则以骨力胜,千余年来,一直被人称为“颜筋柳骨”。正因如此,一般初学柳字者,往往过分偏重于骨力,而忽略了柳书于劲健之外尚有丰腴妍润的一面,容易将柳字写得过分瘦硬,这点须加留意。
2。《神策军碑》
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碑》,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但字的右上角稍稍抬起,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并用,笔画横轻竖重,浑厚劲健。临写时,应注意研究它的结体和用笔的特点,反复实践,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原道碑》
传为柳公权在七十三岁书法艺术达炉火纯青时所书,历代多选此碑作为学习小楷的标准字帖。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历变王法并吸取欧体之方与颜体之圆,将方与圆兼施而出己法。《原道碑》笔画清劲峻拔,结构谨严,具有疏朗开阔之神情,清劲秀整之风骨。
(十一)钟绍京楷书
钟绍京,字可大,江西赣州人。他的书法师承薛稷,笔意潇洒,风姿秀逸,《灵飞经》是他的代表作品。
《灵飞经》为单刻帖,董其昌以为钟绍京书,王澍、钱泳以为唐经生书。《灵飞经》是历代小楷刻石之至精者,此作结体宽博舒展,端庄不失灵动,用笔掺以行书法,更见潇洒韵致。如果说钟繇、“二王”小楷如阳春白雪,高古难近,《灵飞经》则雅俗共赏,堪称小楷入门最佳范本。
(十二)赵孟頫楷书
1。《妙严寺记》
赵孟頫书并篆额。杨守敬评云:“此碑不署年月,当在书《胆巴碑》之前,以文敏(赵孟頫)官阶考之可得。书法亦不及《胆巴碑》之老健,因年而进,虽大家亦然。然无一稚笔,所以独有千古也。”此碑用笔精到,结字严谨,是赵孟頫行楷书中的代表作。
2。《故总管张公墓志铭》
系赵孟頫书张继祖墓志铭,前有小篆书“故总管张公墓志铭”八字。大约书于至大年间,为中楷书。纵33。7厘米,横25。9厘米。在赵孟頫诸体书中,以楷书艺术成就最高,元人评曰:“赵公用意楷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纵横曲折,无不妙契古人。不善学者,下笔辄务为倾侧之势,而未尝窥其用意处。是以愈工而愈不及也。”赵孟頫书法处处师法古人,讲求规矩法度,字体结构稳健而富于变化,笔画精熟而遒劲,风格婉丽而端整,习书者须善加体会,不能一味求工求似,而不知其所至,结果只会步入熟媚末路。这是我们在临习、研究赵书时应加以注意的。
3。《汲黯传》
小楷,后题“延祐七年(1320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此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冯源深云:“松雪(赵孟頫)祖述‘二王’,此书独仿率更(欧阳询),评者谓为公书变体。不知率更初学逸少(王羲之),渐趋为险峻,松雪从欧(阳询)褚(遂良)入手,后乃专师山阴(王羲之),其源流本一。况此书方峻,虽具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则犹是公本来面目也。”《汲黯传》原缺一百九十七字(自六十一行“反”字起,至七十二行“一”字止),今所存为文徵明补书。
(十三)文徵明楷书
前后《赤壁赋》,小楷,文徵明书。沈志达跋云:“以晋、唐人之秘妙,运坡(苏轼)谷(黄庭坚)风流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