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课教程 > 第四节 隶书的临摹要点(第3页)

第四节 隶书的临摹要点(第3页)

圆点。形态拙朴而圆厚,书写时要藏锋转笔,要留意不同位置在造型上的细微变化,如立、尚等字。

尖点。形态方锐,起笔同于方点,收笔时提毫使之尖锐,要含蓄而又不过于尖锐,其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向要有变化,方显灵活生动,如沛、黄等字。

波磔点。有波磔形态,藏锋入笔,随即铺毫捻管,缓慢收笔,与对应笔画要有高低、紧疏的细微变化,避免生硬板滞,如小、外等字。

因位置不同,写点时取不同形态,有作横平点写的,如永;有作竖直点写的,如惟。

点在隶书中的形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在整个结构中起重要作用,须多加留意观察,不可夹杂唐楷点画。对于一些点画组合形式在处理上,也要细察之,如八字点(共、俗),小字点(素、京),走字点(通、退),水字点(流、渊),火字点(无、然),心字点(恩、思)。

这里,提示一下,隶书的点,可视为其他笔画(如横、竖、撇、捺等)的浓缩形态。点画虽小,却具提神点睛之效,依然有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完整过程,只是幅度较为微小而已。

图7-25点画写法

2。《张迁碑》部分笔画之例字介绍

(三)《张迁碑》部分偏旁部首写法及例字

(四)《张迁碑》的结构特点

1。方整朴茂

方整朴茂是该碑的基本特征。字形多为方、扁,取横势。如:诗、对、苑、纯、京、遊;偶有以方、长字形而取纵势者,如震、敦、载、数、稷。

2。随形布势

结构形态虽整体方正,却能不拘一格,尽显真趣生动,如九、且、阳、树。

3。欹正错落

各偏旁或部件之间欹正相依,错落对比,如性、蔽、勋、景。

4。夸张变形

很多字往往一改常态,局部夸张处理,显得新奇,如帝、赁、幕。

5。同字异趣

此碑同字较多,但构思独特,极尽变化之能事,以字形部件大小、长短、方向、方圆、松紧等变化,使同字不同形,产生不同意趣,如温、张、是、为。

(五)《张迁碑》节选字构临习浅析

六、《石门颂》临摹举要

《石门颂》,隶书,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摩崖刻石,王升撰文,未署书人姓名,内容是记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事。因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故名。

此碑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素有“隶中草书”之称。临写时要用逆锋起笔,中间行笔遒缓,使转灵活,收笔时复以回锋。要写得浑圆挺劲,切忌浮薄。

因为每个碑帖的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我们在临写时首先要弄清楚。初学者尤须注意,不可把该碑字的笔画描写成粗细一致的线条,显得缺筋少肉,扁薄刻板。《张迁碑》是方笔为主,而《石门颂》以圆笔见多,中锋用笔,圆转浑厚,灵动洒脱,挺拔舒展。以下附该碑节选双勾范字,并聊举数字,从笔画、字态结体作简要提示,以供临习参考。

君三横画线长而不齐平,雁尾隐藏,撇偏左落笔,“口”不写小,与右上端齐。此字可与《张迁碑》同字比照,悟其不同特点。

德双人旁从篆写,隶书多见。右上竖作点写,“目”横写左宽右窄,“心”左点自左而右,后翻绞笔中锋接写捺画。

焕“火”写小,与炳字有别,右部横磔雁尾上扬,灵动活泼。

光下撇舒长,折捺平势开张。

遗走之旁三斜点不可短小,要略粗长,与《张迁碑》走之不同。捺画一波三折,一气呵成。舒展开张,雍容大度,洒落自然的特征足可见之。

清三点水紧凑,朝向相同(隶书三点水其延长线有相交或接近于同一个点之情形),右上横无见波画,而下部分明显粗大。

八松沉之气运笔,自然灵动的草意写法。

奉、春上三横渐写渐长,“春”上横较短,则左撇右捺见长;“奉”上横较长,撇捺则稍收敛。“春”字头楷书长撇一笔写,隶书多作竖、撇二笔写。

强右部横竖变化多端,折取斜势,绝无横平竖直,刻板呆滞之感。一笔通心竖使上下贯穿起来。

霜、宁字头开阔,覆盖下面部分。

烝、庶下四点不齐平,高低错落,生动别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