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馆 > 科学化的生活教育1(第1页)

科学化的生活教育1(第1页)

科学化的生活教育[1]

中国教育之出路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之出路是计划统制

我仔细地研究目前惟一切合中国大众之需要的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这个教育有几个根本的特点:

第一,它把教育和大众真正打成了一家。从前一方面有少数的人拿大众的钱念死书,一方面有90%的人被关在教育的门外。现在他把教育从少数人手上夺下来,还给了大众。

第二,它把教育过程和实践过程打成了一片。本来人类的实践生活中,就有非常丰富的、多面的文化火花,这些火花只要一加以调制,就是上好的教育。可是从前的教育,却一塌括子把它扔了,反而另外躲到壁角落去教死书。这就等于放着大批的金矿不开采,却叫一两个人去淘砂;既浪费了天物,又多花了工夫。现在生活教育却取消了这个累赘的教育过程,把它并入实践过程,直接利用实践中间的文化火花来办教育。

第三,它使教育的供给和实践的需要打成了一片。从前的教育在实践之外另立门户。依照自己的主观,乱订课程;许多东西,全然用不着;许多东西等得要死,它却一点没有;许多东西,名目上有用,实际却驴头不对马嘴。结果功夫糟了,学出来的东西,还一点用处没有。现在它教教育看着实践的需要动手。实践需要什么,就追求什么;实践追求什么,教育就指导什么。教育帮忙实践的学习,就是实践中根据需要的追求。两者根本变成了一个东西,当然不会有空头,也不会有赘瘤;不会多的太多,也不会少的太少。

第四,它使教的、学的、行动的、打成了一家。从前有许多人浪在那儿,空有许多行动火花,却没有人教;有若干人,花许多钱养着他们只教很少几个人,却从不动手,也不再学习;有若干人,吊儿郎当,只学一点半点不中用的东西,别的就无所事事。现在它把教的学的一齐都打到行动里去。个个人都行动,个个人都在行动中间学习,同时就在学习行动中间互相教。从前一件事三个人做,现在他教一个人做三件事。

在目前的中国,国难严重到极点,时势繁难到极点,大部分同胞的认识和能力还很差,而事实上的行动,却一分一秒也缓不得。在这样的情形底下,当然只有这样的生活教育,才是大众所需要的教育。只有它,才是真正大众的,才不耽误行动,才脚脚踏实不落空,才是大众办得起的。也只有好好推行这种教育,大众的实践才能更加确实,更加有把握。

但是陶行知先生虽然正确地提出了生活教育,却没有考虑到这种教育怎样才能实现。依照他自己的想法,他的生活教育,简直是近于空想的。

第一,实践中间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在实践中间自发的文化火花,也非常杂乱;一般人对于它们,是没有本事统御的,譬如房子失了火,要抢救的东西多得很,可以搬走的东西也多得很,可是大部分人一到了这种时候,心理就失了主宰,不晓得应该拿什么好。往往东拿拿,又丢下,西拿拿,又丢下;结果,一样东西也拿不出;或者只拿了一样顶不重要的东西,或者等到想好主意,火已经四面八方烧拢来,走不出去了。教育如果弄成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处?

第二,实践中间自发的文化火花,和实践所需要的知能体系,还不是一致的。实践的需要,时常总是零零碎碎的,是许多火花的有机联系,而各种火花,又时常枝枝节节,包含着很复杂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形底下,呆头呆脑,想要看见火花就拿,拿来就用,完全是不可能的。

第三,实践中间自发的文化火花,有时非常模糊,有时只是表面的现象,有时甚至于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所需要的,却时常总是很复杂、很深刻的东西。并且非正确不可。在这样的情形底下,如果我们分不出好歹深浅,只安于表面的现象,那么我们始终就只能停止于一些肤浅的地方,无补于实际。假如要确切地得到一些深刻有用的东西,那又不是马马虎虎在浮面上跑跑就行的。

第四,我们需要的东西多得很,应该学的东西也多得很,然而我们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样样都学,而且事实上也用不着。有许多事情。我们并不需要一一亲自学过,只要确切地懂得了它的底细,它的筋络,它的门槛,就可以无往而不通。假如我们只注意众多个别的火花,看不见它们中间的轻重本末;只见一个学一个,见一双学一双,而无所选择;那么我们顶多不过是积下了一些烦琐的经验,当一名活动的烦琐字典而已!别的有什么用?

第五,有许多东西,等到临时要用,才急来抱佛脚,是不行的。要想做起来得心应手,必须预先有布置,否则就要耽搁事体,或者简直就要误事。然而拘泥于行动的生活教育,却不能保证这一点。

对于这种种复杂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始终都未曾好好地,具体地考虑到。他所深深地注意的就是:“行动与行动磨擦”。他以为这种磨擦“发出生活的火花,就是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变化。”(《生活教育》半月刊三卷二期第47页)因此,依照他,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火花,那么我们就算受了教育了。行动的火花,在他就是这样简单而好玩的!

陶行知先生的缺点,是在于他把行动的火花就直接看成了教育,因而就忽视了对于这些火花的调制和收拾。

事实上,行动与行动相磨擦,所发出的火花,并不就是教育,只是自发的文化火花。只有对于这些火花,加以某种符合目的性的调制,加以人工的收拾它才成其为教育。也只有能够收拾这些火花才能利用这些火花,才能把这些火花中间的教育,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否则纵有多少火花,一般人也是抓不上手的,能捞到一点的,也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经验,不成大材;而且也要比平常浪费更多的冤枉力。可是陶行知先生对于这一点,完全没有想通。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观点,使他的生活教育由他自己的手,滑入了可悲的空谈。生活教育之关键,不在于“以”行动的火花为教育,而在于“收拾”行动的火花为教育。可是陶行知先生却只看定了火花,不研究收拾,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