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国外研究现状 >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节选1(第1页)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节选1(第1页)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节选)[1]

本文是由于编者一再催促而写成的。为了说明问题、多摆事实和还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思想本来面目,而多引用一些原文,有两个用意:(一)防止有人摘引片言只字来有意地贬低陶行知教育学说的价值,以抬高自己;(二)是更要严防右派分子借重新估价陶行知教育学说的机会,想趁机替杜威的“实验主义”借尸在中国还魂。其实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早于30年前,已从杜威的教育学说分离出来,向着进步方向奔流。更重要的是陶行知愈到晚年,愈加靠近共产党,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和保卫和平事业的斗争洪流里。杜威愈到晚年,愈加成为将要灭亡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和走卒。这是他们两人不同的分水岭。本文材料多和分析不够,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同志们的进一步指教。

——作者

一、陶行知的时代背景

陶行知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我国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民主运动战士。

他距离世界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32年,距离林肯解放黑奴后27年;又距离祖国鸦片战争开始后50年,距离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26年。在甲午中日战争前3年的大动乱时代的年月里,于1891年10月18日(旧历九月十六日)生于安徽省歙县一个衰败的农村——王墩源的贫寒家庭里。他亲身经历于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没落、社会主义世界日益兴盛和保卫世界和平日益扩大的国际关系中,他更加切身生活于“列强瓜分”中国,军阀混战,外侮日炽,日本军阀独占侵略中国的国土,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蓄谋发动内战的阴谋已经暴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开始的前夕,全国人民日夜煎熬于灾难重重的旧中国的国家里,只要是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与国际脉搏共呼吸和与国家存亡同命运,而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者和爱人类进步的和平运动者。陶行知正是生活于国际国内这种大时代脉搏跳动岁月中感应灵敏的感受者和想着有作为的人。他自己衡量了自己,他有可能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做出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就这样选择了和决定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乐而忘倦了。

二、陶行知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是从他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亲自下到农村与农民同甘苦、同劳动、同长进,共同创办晓庄学校(原名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倡导乡村教育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叙述陶行知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都必须从晓庄学校开始,用他亲身的经历和他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就更加真实和亲切。

我在这里先介绍他的教育事业,然后批判到他的教育思想。

(一)晓庄学校

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的原意,是由于极端不满于旧中国的旧传统教育走错了路,而试图从根本上改造它。他当时这样说: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村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生路是甚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2]

晓庄学校是在1927年3月15日,创校于南京和平门外至燕子矶之间的晓庄(原名小庄),劳山(原名老山)之前,一块青草地上,一无所有中,开始生活,师生与当地农民做朋友,共同建立起来的。它有它的目的和方向,他们就在一面建校,一面创造教育理论,用穷办法多办学校,为农民的子女和农村青年多争取入学的机会。仅仅只有三年光景,就在南京北固乡40里周围内,创办了晓庄、和平门、太平门、万寿庵、三元庵、吉祥庵、黑墨营等7所中心小学;一所劳山中心中学;晓庄、燕子矶、和平门、迈皋桥等4所中心幼儿园,以贯彻“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的主张。在教育理论上,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理论。

可是,这个产生活力的学校,不久便产生了活力,要管理起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来了!在1930年春季里,因坚决主张武力抗日和援助下关英商和记工厂工人罢工,举行游行示威,集体由乡下涌进南京城,在刺刀封锁下冲出兴中门,冲到下关,表示中国人民的义愤,驱逐停留在南京城下长江中的日本接济蒋介石反动政权发动蒋冯内战的七艘军舰事件,和援助慰问和记工厂工人罢工事件,引起蒋介石的绝大的愤恨,下令通缉陶行知校长,封闭晓庄学校!并陆续逮捕杀害了石俊、叶刚、胡尚志、袁咨桐、姚蔼兰、郭凤韶、汤藻、马名驹、谢维棨等十几位同志。当时陶行知在他亲笔起草的“晓庄学校护校宣言”里写道:“停办晓庄学校!远因、近因,虽多;总归起来说,只是我们不肯拿人民之公器,做少数人的工具。不肯做‘文刽子手’去摧现代青年之革命性。”晓庄学校就是在这样反法西斯独裁和反对勾结外敌致遭到血腥的迫害而作出有意义的告一段落的。但是蒋帮只能封闭有形的晓庄学校和杀害晓庄同志于一时,而决不能杀绝晓庄同志从事乡村教育活动和爱国运动的决心。果然,晓庄同志即散布到全国,随着历史的发展,展开了乡村教育活动和爱国活动。

(二)生活教育社

生活教育社是在1932年陶行知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而得名,并以晓庄同志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民间研究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团体。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3]

后来,因时局的演进,社员觉悟性的提高,跟着时代的需要,而改变和充实着它的活动内容;在日寇侵占东北华北时期的国难教育社,并以生活教育社名义加入全国救国联合会为团体会员,与全国进步团体和全国人民一道,号召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在“八·一三”全民抗战发动后的战时教育社、抗战教育社,出版《战时教育》旬刊或月刊,与全国进步团体和全国人民一道,主张全民抗战;在法西斯独裁激起全国民主运动汹涌的时期的民主教育社,出版《民主教育》月刊和《民主》星期刊,与全国进步团体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把民主运动推向前进。虽然在三个时期的名称不同,而实际是以生活教育社同志为核心力量,组织和扩大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全国进步团体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作出号召全国人民共赴国难,主张全民抗战,推动民主运动前进等三个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汇集在三个大时代的洪流中的一点一滴力量的众源之一。因此,生活教育社同志常为反动派所厌恶所嫉恨,时时遭到反动政府的压迫和杀害。

陶行知开头是以创办晓庄学校,培养乡村教师为核心力量,推广乡村教育;生活教育社成立之后,即以社为广泛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的枢纽,以扩大生活教育的影响,即他自己亲自所办的教育事业,也都是以社的名义举办的,对于他自己的教育主张便于试验,对于爱国民主运动也便于进行。因此,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便和生活教育社的教育事业合而为一了。

与生活教育社同时,陶行知还领导创办了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是更为广泛的组织,专为“即知即传”“即传即联”的省钱的普及教育方法作宣传鼓动和助成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于晓庄学校遭到封闭以后的新产儿,也是由乡村教育跃进与工人教育接近的新阶段。工学团教育的目的是:

工学团教育是计划生活,组织生活,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力的凝结,力的集中,力的共同发挥,解决现实生活需要的教育。

工学团教育要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乡村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这里包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乡村工学团由儿童组成的,称为乡村儿童工学团;由青年组成的,称为乡村青年工学团。青年的定义,不根据年龄而根据求学的态度。老年人而有青年求学精神者,得入乡村青年工学团。[4]

山海工学团,是在1932年10月1日,创立于上海、宝山两县交界处的孟家木桥。在东西长约20里、南北宽约10里地带内,先后创设有孟家木桥、萧场、红庙、沈家楼、赵泾巷、大桥头、盛家角、郭家桥、晨更等9个儿童工学团;棉花、养鱼、织布、妇女等7所青年工学团。“小先生”普及教育方法的发现,也就在山海工学团创立的年月里。

山海工学团,创办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结束于“八·一三”全民抗战开始之初,因为它在两次抗日战争时都处在火线里。

与山海工学团同时,陶行知还分出力量领导部分同志在上海创设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儿童科学活页指导》和《大众科学丛书》,用儿童化、大众化的通俗浅显的方法,介绍自然科学给儿童和人民大众。又编辑《晓庄丛书》《生活教育丛书》,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等以扩大生活教育的影响。为着适应小先生普及教育,陶行知自己编辑《老少通》千字课;并用不除庭草斋夫笔名在《申报》的“自由谈”上,连续发表《不除庭草斋夫谈荟》《古庙敲钟录》,用散文诗一样的笔调,引人入胜地引起国人注意国家大事。在这一段年月里,陶行知和他共事的同志们的工作是紧张而振奋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