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21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幼儿园 > 第二章 逻辑思维能力(第5页)

第二章 逻辑思维能力(第5页)

(2)差等关系(从属关系)。指全称肯定判断(A)与特称肯定判断(I)、全称否定判断(E)与特称否定判断(O)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同质(同为肯定或否定)的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之间,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如果全称判断假,则相应的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判断真,则相应的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例如:

A。班里所有人都是南方人。(真)→I。我是南方人。(真)

I。我是南方人。(假)→A。班里所有人都是南方人。(假)

A。甲班同学都毕业了。(假)→I。甲班有的同学毕业了。(真假不定)

I。甲班有的同学毕业了。(假)→甲班同学都毕业了。(真假不定)

(3)矛盾关系。指全称肯定判断(A)与特称否定判断(O)、全称否定判断(E)与特称肯定判断(I)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因而必有一真一假。

例如:

A。所有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O。有些反动派不是纸老虎。(假)

O。有些计划是不可行的。(真)→A。所有的计划都是可行的。(假)

E。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真)→I。有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是好士兵。(假)

I。有些回忆是可以被岁月埋葬的。(真)→E。所有回忆都不可以被岁月埋葬。(假)

(4)下反对关系。指特称肯定判断(I)与特称否定判断(O)的关系,它们之间可同真,不可同假。于是,由一个为假,可以逻辑地推出另一个为真;但从一个为真,不能确切地知道另一个的真假。

例如:

I。有些同学的成绩是优异的。(真)→O。有些同学的成绩不是优异的。(真假不定)

O。有些爱情不是完美的。(假)→I。有些爱情是完美的。(真)

(四)判断的真假问题

判断是对事物进行断定的语句,既然对事物有所断定,那么肯定有真假之分。要明确一个判断的真假,主要是看该判断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如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则该判断为真;如果不符,则该判断为假。因此,判断不能无所谓真假,也不可能既真又假。

①对简单判断我们可以直接以事实为根据来判定其真假。例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个判断符合事实,因此为真。

②对复合判断我们要以肢判断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依据来判断其真假。肢命题的真假决定着复合命题的真假。例如,“鲁迅是文学家”和“鲁迅是革命家”肢判断为真,复合判断“鲁迅是文学家和革命家”方为真。

经典例题

单项选择题:大会主席宣布:“此方案没有异议,大家都赞成,通过。”如果以上不是事实,下面哪项必为事实?( )

A。大家都不赞同此方案

B。有少数人不赞同此方案

C。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D。至少有人是不赞同此方案的

【答案】D

【解析】根据对当关系,都赞同的反面是至少有人不赞同,可能都不赞同,也可能只有一个人赞同,但不能肯定究竟有多少人赞同。A、B、C几种选项都可以推出题干所说不是事实,但是由题干不是事实,不能突出它们中任何一个“必为事实”。

(五)教育活动中遵守判断思维形式的要求

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递知识时,要正确地表达知识中的判断,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也要正确地运用判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既要做到判断符合实际,也要做到判断符合思维形式要求。因而搞清楚判断的性质、特点、种类及判断形式上的真假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