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21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幼儿园 > 第三节 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第2页)

第三节 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第2页)

①指代性的词语,如“这样、这些、这种、这个问题、这种情况”。

②关联性词语,例如,表语意转折的“相反、否则、与此不同”;表递进的“更加、而且”;表承接的“首先、其次”;表因果的“因此、那么、由此看来”;表并列的“同时、一方面……另一方面”。

③衔接性词语,如“也、于是”等。

另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例如: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雾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号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分析文段可知,单从表面上看很难看出结构层次,但是把握好几个关键词,文段的结构便清晰了很多。文中“可是”和“于是”等关联性词语的出现说明存在转折和承接的结构关系。

(4)看构成关系。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部分与部分、句与段、段与层、层与部分、点与线、线与面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外部结构标志入手,特别要注意准确划分第一层次,不要搞错“辈分”,将大小层次混淆了。

例如:

在文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分析文段可知,该文段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划分句子结构的话:在文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因果)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并列)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承接)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解说)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并列)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并列)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因果)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1)抓题目。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文章线索,或隐含写作顺序。对于题目揭示写作对象的,要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写该对象的,哪些地方是从侧面写的,这样能大致理清思路;如果题目揭示的是文章线索和写作顺序,则可直接以此探寻文章的思路。

(2)抓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首括句)、段中(过渡句)或段尾(总结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和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就很容易了。

(3)抓中心话题★★。如果中心句不明显,则直接去抓中心话题,哪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话题就划分为一个层次,这样也能很快理清思路。

例如:

每个人的情感森林,应当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情感可能比较浓重,有的人可能比较淡薄,有的人可能比较细腻,有的人可能比较朗阔……你属于哪一种?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正是因为人们的情感风格并不一致,我们大家相处时才会有更多的乐趣与回旋余地。当然,情感过分枯涩粗糙,就像没有大树,甚至连灌木草丛也稀稀拉拉的植被,那会导致情感的“沙漠化”;情感过分细腻脆弱,犹如森林中充斥着过多的藤蔓苔藓等寄生物,那会滋生瘴气腐物——都属病态,是我们应尽力改进的。

分析文段可知,文章围绕“情感”主题阐述,其中心话题是,既要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也要容纳甚至欣赏他人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一)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抒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述,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也可以捕捉到。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关键词入手

如表转折关系的关键词,一般表明作者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可以据此明确作者对某事(人)的观点或态度。

2。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些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如: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又是由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问题:该文段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分析文段可知,“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句概括力强,内容完备,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

3。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限制了思考,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情感因素不足;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问题: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一些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