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教师自身的条件
C。学习的内容
D。学生的能动性
9。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教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教师最好的回答应是( )。
A。“老师不知道。”
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C。“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今天的午点是香蕉。拿到香蕉后,王浩马上双手握住香蕉,眯着眼,“啪”地向吴老师开枪,小朋友们都笑起来了。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问小朋友们:“王浩觉得他的香蕉像一把枪,你们的香蕉像什么呢?”小朋友们低头看着手头里的香蕉,纷纷说“像小船”“像弯弯的月亮”“像香肠”……
吃香蕉的时候,吴老师问“香蕉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啊?”小朋友们抢着说:“很香很甜”“吃到嘴里很软”“香蕉有点黏牙齿”“和吃橘子不一样,它没有核”……
吃完香蕉,吴老师问:“大家说说看,香蕉皮像什么啊?”小朋友看着桌上的香蕉皮,高兴地说:“像降落伞”“像一朵花”“像一只大章鱼”……
以往老师会要求小朋友们把香蕉皮丢到垃圾箱里,而是今天,吴老师却要小朋友们把香蕉放在桌面上,并给小朋友提供了绳子、透明胶、剪刀等工具,大家兴致盎然地加工起来。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吴老师的保教行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伟伟和华华高高兴兴地进了幼儿园。伟伟出身于农民家庭,而华华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幼儿园的许多教师都说,华华将来肯定比伟伟有出息。
问题:案例中的这种认识正确吗?请分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运用“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名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C【解析】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活动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是有个体差异的,因而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必须结合起来。支撑优秀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对教育的敬业精神。
3。D【解析】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
4。D【解析】从题中的“模范”“榜样”两词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5。A【解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好之”“乐之”都属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6。A【解析】“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这两个是不同的意思。
7。A【解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揠苗助长”很显然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8。B【解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品德和人格。
9。B【解析】新入园的幼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入园焦急和适应性问题。教师运用B选项中的话语不仅安抚了幼儿的情绪,而且将妈妈来园的确切时间告诉了幼儿,这样可以缓和幼儿在等待妈妈来接时的焦虑。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吴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幼儿的保教活动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完成的。
(1)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准备好各种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对香蕉皮进行加工,锻炼了幼儿亲自动手动脑的能力。吴老师在设计保教活动时遵循了教育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使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又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2)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幼儿的个性为本;二是要在以幼儿为本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充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幼儿,遵循幼儿的个性发展规律。本案例中,教师利用香蕉的形状、味道充分发挥了幼儿独特的想象力。
(3)公平公正地对待幼儿。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机会,保证幼儿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本案例中,吴老师针对王浩的行为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保教活动,尊重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对幼儿加以引导,改进教育教学活动。
(4)在对待师幼关系上,新课程强**师要尊重、欣赏幼儿。“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学会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赞赏幼儿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5)在活动中,新课程强**师要帮助、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幼儿营造和维持游戏的积极氛围。教师引导幼儿的活动,表现为对幼儿的启迪与激励。
2。【参考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华华将来比伟伟有出息的可能性大一些”,而不能过早就下结论“华华将来肯定比伟伟有出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运用“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状况等歧视幼儿。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①平等地对待幼儿;②面向全体,点面结合;③自觉学习,提高修养;④实事求是,赏罚分明;⑤爱无差等,一视同仁;⑥长善救失,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