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锦燕零距离——《小松鼠》一课教学流程记录与随想
期待了很久,这种期待缘于一种好奇心。
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开放的城市;这个和我们同属一国却实行着另外一种政治制度的特别行政区;这个完成身份转换不久,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还不能完全等同起来的地方;这个经历了迥异于内地教育教学发展史的阵地,他们的课堂究竟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形态?
从黄锦燕走上讲台那一刻起,我就拼命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让好奇弱化了自己解读、批判性思考这堂课的能力。
下面我就努力描述我所经历的现场,并尽量保证“现场”的真实性,我个人在听课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想法,我将统一在“思考”中表述,而不是渗透在描述中,让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影响描述的客观性。
[教学流程一]
黄锦燕又是那样“小跑”到学生的中间,问他们课前有没有收集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学生纷纷拿出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黄锦燕显得很高兴,真诚地建议学生向自己的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口头建议的同时,多媒体上出示学习提示:“请你跟你的组员分享一下,1。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2。你为何喜欢这种小动物?3。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征?”
随想:
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尝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但是很多课让人产生了“过早过多补充其他内容以至于淡化、忽略了对课文的研读”的印象,而遭受非议。于是,有的老师在引进课程资源方面就显得有些缩手缩脚,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都急于切入“正题”——课文,但为了区别于“课改前”的语文课堂,一些“聪明”的老师就把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的一切努力浓缩成一句课前的导语,或者课即将结束时的一个倡议,倡议刚说完,课往往就结束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无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建议,都是讲给听课老师听的“形式话语”。
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不给予学生交流所搜集资料的机会,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真正形成收集资料的意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更是天方夜谭。在这一点上,黄锦燕老师的表现就要比我们大胆得多,她很自然地让学生交流课外所收集的关于小动物的资料,而且把过程充分展开,学生讨论了足有5分钟。
崔峦老师说,要否定“以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我明白这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一些“矫枉过正”做法的“拨乱反正”。但是,我要说,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根本还没有进行过“矫”以课本为中心这个“枉”的尝试,甚至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对于这部分老师,我们应该这样对他们说:要充分发挥教科书这个重要的教学凭借的作用,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以课本为中心”,只是教“教材”。
黄锦燕老师在课内交流课外资源的操作方式上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她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来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1。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2。你为何喜欢这种小动物?3。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征?”这三个问题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说,是对学生内容组织上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结构、布局的了解。应该说黄锦燕的这三个问题不但发挥了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也拉近了与“语文”的关系。
[教学流程二]
黄锦燕让学生在集体中交流,有的学生说喜欢考拉,并说了为什么喜欢考拉以及它的特征;有的学生说喜欢狗;还有一个学生说喜欢玳瑁。本以为交流就会这样结束,但黄锦燕偏要横生枝节,告诉学生现在市场上很多女孩子的装饰品、首饰比如发卡是用玳瑁做的,并由此询问了学生的想法。这种即时性的对话对黄锦燕这个香港老师显然有一定难度,话说得有点结巴,不够流畅,但学生完全被黄锦燕叙述的问题本身吸引了,学生具体说了什么,我忘了,但黄锦燕听完孩子解释后的总结我没有忘记,也很难忘记:“我们小朋友在喜爱一种动物的同时,也在想着怎样保护这种动物。”
随想:
听到这里,尤其听了最后一句话,我感慨万千,但最想表达的还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使在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中,我相信黄锦燕有自己的教学预设,第一,指名三个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就差不多了,时间宝贵,要知道香港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第二,要指导、提醒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来说,尤其要说清楚小动物的特点。刚开始,教学的实际进展确实是按照“预设”推进的,一个学生介绍了考拉,一个学生说自己喜欢狗,如果这时候第三个学生说他对猫特别感兴趣,这个教学环节可能到此便结束了。可第三个学生偏偏说了玳瑁,偏偏玳瑁是香港人黄锦燕特别熟悉的,更要命的是香港人黄锦燕由玳瑁想到了“环境保护”,于是黄锦燕忍不住在“预设”中“横生枝节”,讲了人们因为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过量收购玳瑁。并询问学生知道了“内幕”之后有什么想法,我知道,学生的话引发了黄锦燕的教育责任,这一份教育责任促使黄锦燕改变教学“预设”,“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但是,与此同时,我不由为黄锦燕暗暗捏了一把汗,环境问题本来就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学生把这个问题“发挥”开去,这“生成”恐怕要严重影响到40分钟的整体“预设”了,谢天谢地,黄锦燕只问了一个学生,然后很自然地总结到“我们小朋友在喜爱一种动物的同时,也在想着怎样保护这种动物。”
润物细无声。
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可能有助于我们领悟“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然,黄锦燕本人可能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这只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生成”的,其他老师在听的过程中可能“生成”了其他想法。
[教学流程三]
下面,黄锦燕用一只毛茸茸的可爱的玩具松鼠引入了《小松鼠》这篇课文,黄锦燕很干脆地说,如果你想了解小松鼠,就请你默读课文,然后出示了默读口诀:1。坐姿要端正;2。阅读要专心;3。圈出不懂字;4。括起重点词。
随想:
多元智能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于是,专家呼吁在我们的课堂中应该多一些“选择”,于是,我们的课堂中充斥了“选择”。我听了许多课,一开始读课文,老师就说:“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你可以大声地朗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你的小朋友一起读……”我就不明白这种选择,例如和小朋友一起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有什么实质性的促进作用,这种选择是不是真正的“课堂民主”的体现?这种选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香港教育者的民主意识,黄锦燕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所弥散出来的“民主”与“平等”的味道是那样清新自然。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是有生命的。我们相信孩子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未来,他们可能是未来的杨利伟,未来的科学家,或者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人物,也可能是清道夫,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但是黄锦燕同时非常自然地以“老师”的身份要求学生用“默读”的方式来读课文,并且要做到“坐姿要端正,阅读要专心,圈出不懂字,括起重点词”,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毫不含糊。
对此,我们似乎也应该有所思考。
[教学流程四]
学生默读课文之后,黄锦燕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有的学生说不明白“小息时”的意思。黄锦燕就直接讲解了“小息时”这个词语的意思。黄锦燕说:“‘小息时’是香港的一种说法,就是短时间的休息,那有没有‘长息时’呢,有。中午饭吃好后,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时间比较长,就是‘长息时’。”
有的学生说,不明白“难怪”的意思,黄锦燕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直接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小松鼠常常伸出爪子梳理身上的毛,难怪它们的身体总是保持得那么光亮洁净。然后黄锦燕就让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感受作者的大发现,并指导学生读出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读中领会“难怪”的意思。
有的学生说不明白“清秀”的意思,黄锦燕先让学生猜,一个学生猜是“漂亮干净”,猜得八九不离十,黄锦燕及时作了肯定,然后,她让学生依据“漂亮干净”这个理解推荐班里长得清秀的同学,让学生在“趣味”与直观中理解“清秀”的意思。
随想:
听了这一段,我不禁对这个漂亮的香港女教师平添一份好感,也许佩服更加确切些,她不像那些香港明星,走的完全是“偶像路线”。你看,学生提出的三个不懂的词语,她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而且基本对症下药。“小息时”这个词是香港的本土词语,杭州的学生闻所未闻,老师直接讲解省时高效,当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学生或许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但是这个词语的适用范围已经比较小了,如果老师不作特别说明,可能会导致学生今后使用上的混乱。“难怪”这个词语是个语气助词,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方法很难行得通,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句子,感受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对“清秀”这个词的处理,黄锦燕更是独具匠心,她先让学生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因为“清秀”这个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她相信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猜”出这个词的意思,然后她让学生找找身边长得清秀的同学,让“清秀”具体化、直观化。
这时,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教学片段是黄锦燕对临场变化的随机处理呢?还是有所准备的从容应对?我不怀疑黄锦燕扎实的语文素质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黄锦燕在备课过程中预料到的,因此她能处理得如此巧妙、“圆满”。
前段时间,有人提倡动态生成教学,有的老师就误以为不用备课了,事实上,如果真的进行动态生成教学,不但要备课,而且要从以前的“备”一元为“备”多元……其中辛劳,各人自知。
[教学流程五]
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之后,黄锦燕就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同步出示了朗读秘籍:坐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读得有自信,抑扬有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老师提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课文中表达了作者觉得小松鼠是最讨人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当学生找到这句话的时候(小松鼠那条比自己身体还要长的尾巴,最讨人喜欢。它们常常把尾巴翘起放在头上,然后坐直身子,用前爪捧起果子往嘴里送。它们吃东西时那专注的神态,真是有趣极了!),黄锦燕通过富有强弱变化的导语引领学生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