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磨砺名师 > 巅峰之后的寻找一夜的工作磨课记(第1页)

巅峰之后的寻找一夜的工作磨课记(第1页)

巅峰之后的寻找——《一夜的工作》磨课记

参加浙江省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的抽签,拿到《一夜的工作》,我对这篇著名诗人何其芳描写自己亲眼所见周恩来总理工作到天明的情景的文章太熟悉了,文章很朴素,字里行间无不勾画了总理生活的清苦和工作的劳苦。这篇课文,我上过很多遍,印在脑子里的都是一些乏味、无生气的课堂碎片,因为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离学生的距离太远了。我该如何去突破呢?

苦觅“视觉盛宴”下的出路

细读了这篇文章,也无法找到多少感觉,于是打开网页,寻觅一点灵感。没想到的是满目袭来的都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沈从文先生说过:自唐以后,每个读书人都读过《桃花源记》。而今,我想每个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肯定都读过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的教学,这么一篇平实的文章,王老师浓墨重彩,却演绎出了“华美丰赡”的课堂,课堂流程简记如下:

1。**导入: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2。初读感悟: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对总理一夜工作的印象

3。聚焦文眼:反复摩诘、品读“极其简单”

4。感悟“劳苦”,想象练笔

5。抒**思,朗读抒情

6。拓展资料,走近伟人;播放影片,结束全文。

王老师曾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是的,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这样的和谐,我们真的感觉到了他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朗读,是那样的动情,写话,是那样的精彩。更为难忘的是,在课结束的时候,全班近一半的孩子潸然泪下……王老师的课感动了全场。学生泣不成声了,语不成句了;教师热泪盈眶了,心潮澎湃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凝聚了王老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好课!

王老师的视觉盛宴在前面横着,我的思绪就像一个弱小的苹果,始终无法摆脱他的课堂的引力。

这种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我先前也从“劳苦”这个角度入手,让学生感受总理的鞠躬尽瘁,试教时有老师说王老师的影子太重,且没有真正打动学生。我切换角度,从“一夜的工作”入手,与一些老师讨论后,都中肯地说没有突破,人家一听就有模仿的痕迹……这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果我没有听过王老师的课可能我会有新的思路!

整天都为《一夜的工作》而一夜地备课,我陷入了一种明知“拟古字”却无法有突破、创新的迷茫之中。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课堂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看到了张华老师的对王老师所上的《一夜的工作》的点评,给了我指南针!

张老师说:“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的。”他又说“你再怎么向王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王崧舟。”

我不可能用王老师的方式来上我的课!

情与文抉择下的“又一村”

在网上,也有对王老师的课堂提出异议的文章,比如说有人谈到“课堂上,最鲜明的印记是始终不衰的教师喷薄的**,是大段大段流畅精致的过渡语,是直抵灵魂的音乐、画面、语言交织的情感渲染。王老师犹如设下了一张‘**’织就的‘天罗地网’,在‘网’里,学生很少能冷静地思考,激动和感动始终支配着他们的情绪。”还有人说“教师密不透风的情感铺排,更多给学生的是独立探究人格和文本审视意识的萎靡;教师步步为营的精巧设计,更多给学生的是自主质疑和主动学习态度的缺失;教师暴风骤雨式的连串排比,更多给学生的是层层逼仄的惊讶和迷离;教师声、色、光、电的精致运用,更多给学生的是艺术欣赏者的沉醉和观望……”虽然觉得这些质疑有偏颇之处,但在审视这些“对抗”的时候我嗅到了它们的建设性。

我在试教的时候,将着眼点也像王老师一样放在了“情”上。王老师对于“情”的把握是游刃有余,能入情入境,入情入文,而我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把上面网友所提出的不足给放大,导致教学的不成功。究竟该如何准确把握“情”呢?

再次反思几次试教,我看到了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情与语言的关系。情“场”的创设一定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出发,不能在“做戏”“造势”中将文本放在了从属地位,文本成了“情”的阐释。语文教学的精髓是学生能与语言有深入接触,使本身只是符号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这也就是我们要以文本的语言文字作为教学生发点的原因。而不能在教学中试图将“精神”以语言之外的载体呈现出来,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与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是两回事,如果将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换成电影,我们一样被感动、被撼动,但这与语文无关。”(李海林语)如果教学中就过多地介入了“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文本的习得已依赖于“非语文因素”了,这样做势必会减弱文本语言的作用。语言蕴涵着两种语文区别与其他学科的本质:节奏和情绪。而“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作者的情绪直接的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的情绪。”(朱光潜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实质正是在语言节奏引起的生理运动中得到“情绪”。

我不能“为情所困”,而应与“语言”联姻。

路好像就在眼前了。

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整体课堂

我试图回到教学的原点,回到学生。在刚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离学生的距离太远了!我是找大量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周总理去追求“深度”呢,还是像崔峦老师所提出的“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议?教师怎样在指导学生读议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和适度拓展?学生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的“深刻”呢?我想,只要能达成后者,学生自然就能理解“周总理”。

于是,从崔峦老师的“怎样”着手,我开始了新的教学解读。何其芳在这一夜中究竟看到的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劳苦?是俭朴?我想,这都不是,这些是作者在看到总理的某种行为状态的时候所衍生出来的感受。我觉得最核心的应该是他看到的总理的“审阅文件”!只有读透“审阅”,学生才能理解周总理的劳苦,只有读透“审阅”,学生才能感受周总理的“鞠躬尽瘁”,只有读透“审阅”,学生才能融到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周总理。“有价值的问题”也必然只能在“审阅”这个点上生成。

接下去,我需要去找“问题”。“问题教学”始终是我在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在这篇文章里,如何结合“审阅文件”设计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成为“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