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磨砺名师 >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第2页)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第2页)

自然地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课文的第8自然段。教师告诉学生“月光”在音乐世界特定的象征意义——美好希望,引领孩子回读全文,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

第三层: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回忆起兄妹俩,又联系自己,想到了什么?

这部分教学通过介绍真实的贝多芬(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起,听力迅速下降。其实创作《月光曲》的1801年,正是贝多芬为此感到非常痛苦的时期)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人生背景,从而让学生感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月光曲》片段,再次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还在想什么?

二试(思)定“策略”

磨课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痛苦不言自明。那幸福从何谈起呢?因为有许多我所景仰的教学专家为我的课问诊把脉。这里请原谅我不一一罗列他们的名字,因为一个名字就是一座高山,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深海,每一个名字都能让人联想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教学见解、鲜明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罗列反而是一种不敬了。

试教之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课忌“深入深出”,而这堂课上,我就企图把自己一个多月里查阅大量资料吸纳众多智慧后的感悟,在40分钟里全部倾倒给学生。在课堂里,我牵引痕迹过重,课外资源引用过多,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这个问题听课的老师明确给我指出了,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因此虽然是个“大”问题修改起来却没有什么阻力。倒是另外两个涉及具体教学策略的问题,着实需要我拿出“大智慧大魄力”。

1。人文有余,实践不足。自我也感觉第一版的教学设计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写得少,“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因此我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努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过程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换言之,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转用崔峦老师的一句顺口溜来说就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用了将近8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听写,集中在语境中强调、明确、巩固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同时以词串文概括课文大意;我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感情诵读,深入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课末,我又腾出一块时间在学生感情蓄势待发时依托文本想象写话。教学简案如下:

《月光曲》第二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你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2。为什么妹妹要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2。悟则有余,疑却不足。第一次试教后,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悟则有余,疑却不足”。这让我想起了间接从王崧舟老师《“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一文中读到的清人唐彪的一句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我心里暗暗下决心,在改进的设计中灵活安排感悟与质疑,让感悟与质疑并行于我的课堂中并使之成为一个亮点。第二次试教时,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兄妹俩的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为什么最终确定让学生围绕“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对话”这一语段局部质疑,是因为学生在这里会“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学生面对问题也有个性化的见解。如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