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 > 月光曲课堂实录(第1页)

月光曲课堂实录(第1页)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本课获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沈大安点评)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蜡”字,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键”是左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教师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点评:《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本课安排的听写是具体语境中的复合型听写,力求识记字形、规范笔顺、理解词义一举多得。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的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的,说明他们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因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她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点评: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在学生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时适当小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两次对话心灵互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