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的好处 > 说明文教学的新尝试我的麋鹿打磨记(第1页)

说明文教学的新尝试我的麋鹿打磨记(第1页)

说明文教学的新尝试——我的《麋鹿》打磨记

我不想说“我只是凭着直觉上这堂课,没想到我这堂课还有那么多优点,还体现了那么多新理念”这样假惺惺的客套话。我反而想说,计建华老师在评析中所列举的我这堂课的闪光点,是我设计之初,反复考虑的,是我设计的出发点。

看了计建华老师的前两段评论,我很高兴,高兴不是因为他大体肯定了我这堂课,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变化。我高兴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经过讨论,但我们在主导课堂设计的教学理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上面两段话,希望大家不要误认为我是一个一味喜欢听好话的人,我非常欢迎各位老师对这堂课提出质疑,从《惊弓之鸟》(尝试新型块状教学)到《小镇的早晨》(尝试任务驱动教学),再到《地震中的父与子》(尝试开放与解构的阅读教学),再到《麋鹿》(挑战说明文教学)等等,每一个案例,我都能听到质疑,而且很多是来自“专家”的,但我听了这些质疑后,并没有改变设计。这并不表示我不虚心,因为我坚信创新与质疑是同筑共生的,一旦一个设计尊重、吸纳了所有人的意见,那么,设计就不能与“尝试”联系起来了。我对大家质疑的重视表现在我将在尝试下一个案例中有所考虑。

下面,我将《麋鹿》一课的备课过程以“行事历”的方式呈现,供大家讨论。

9月5日,确定教学内容——《麋鹿》

我为什么想上《麋鹿》,主要是出于一种疑虑。

疑什么?教师为什么不喜欢教说明文?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说明文?有老师专门就这个问题访谈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统计表明,只有11%的老师喜欢教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为什么师生不喜欢教学说明文呢?有人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不吸引人。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大了文本本身的因素。而且,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现象所应持有的思考的方向是从教学方法上反思,反思我们在说明文教学方面是否缺少独到的方法与经验,缺乏教学的创意,以致学生对学习说明文兴味索然。

虑什么?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会因为师生教学兴趣的强弱发生改变的。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日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超过50%的文章是说明类文章,或许在他们看来,基础教育阶段,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准确、有序说明事物的能力。因此,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而这恰恰与我们的现状形成矛盾。

在这样的疑虑中,我下定主意要尝试教学说明文。

9月8日,确定教学目标

说明文教学要走出误区,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尤其需要我们深思:说明文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先来谈谈学什么的问题。说明文的确是以介绍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为主的,老师引导通过阅读,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当然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在开始的几天里,我开始具体思考:教《麋鹿》这篇课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

我读《麋鹿》不下百遍,书读百遍,不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理解其义,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教者思考确定什么教学目标,思来想去,也慎重参考了《教学参考》,最后确定了五点:

1。字词要理解。这就无须解释了,况且这篇文章生字新词比较多,例如“颠沛流离”“长途跋涉”。

2。结构要理清。《麋鹿》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明显,块状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在“说明文写作方法”方面可以作为可供模仿、分析的范本,在“写法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要点要抓住。麋鹿真是一种奇特的动物,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尾巴很长,蹄子宽大……学生上了我的语文课后,仅仅知道了麋鹿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不够,因为于此,科学老师可以做得更出色。学生上了我的语文课后,还应该知道文章的作者很棒,他在描写麋鹿的外形时,抓住了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最显著的特点来写。例如,在鹿科动物中,只有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例如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例如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总而言之,重要的不是记住麋鹿的外形特点,重要的是领会“要有选择性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写作要素。

4。情感要体会。《麋鹿》这篇说明文不同于其他说明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宽泛,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会体验到麋鹿在延续自己种族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忍耐精神;我们会从麋鹿的背井离乡、回归的对比中看到祖国的荣辱起伏,等等。

5。能力要训练。如果在《麋鹿》的教学中,在获得知识和训练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有效思维训练,那是最好不过了。这篇课文训练什么呢?如果可能,可以训练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灵活重组课文内容的能力。

9月10日,确定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有了,就要思考怎么在课堂上达成这些目标了。在“教”的角度,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1。“详略”得当。在单位时间内要完成5项教学目标,平均使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时间分配”上,要进行详略处理。当然即使时间充裕,从课堂节奏的角度考虑,我们也要主动地对课堂进行“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艺术安排。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