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他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我不请其他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生:(尽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读得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
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
生:(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
师:蒋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蒋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联想到这位父亲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联想——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这位父亲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2: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
生3: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的碎石把这位父亲的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联想,再把这首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