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课堂打磨安排表 >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惊弓之鸟教学谈(第1页)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惊弓之鸟教学谈(第1页)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惊弓之鸟》教学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读通课文,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地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2。能逻辑清楚地说出“大雁之死”的经过,领会“之所以……因为……”这一关联词在表意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3。研读课文,多角度思考“大雁之死”的原因,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在寻找依据的过程中理解“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续表

教学反思

一、我为什么提出“块状教学”这个概念?

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

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链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精彩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在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

但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晰,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例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12~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3~11自然段):这“转败为胜”是怎样“转”过来的?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不是以语感为中心的,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练习。

二、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是怎样的?

那么,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老师的《航天飞机》一课,贾志敏老师的《两个名字》一课均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练习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现在,我被推荐参加“浙江省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研究活动,需要我设计一堂课,我选《惊弓之鸟》这篇课文。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很多,但我都把它们搁置在了一边,我想凭年轻人的冲动与勇气“瞎摸索”一回。我苦思冥想,尽量让我的设计方案(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符合我的教学设想,即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活动为单位把课堂溶解成若干块。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可分成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先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会各抒己见,有的说自己默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这时候,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郑重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读(一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人对住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必定群情兴奋,跃跃欲试。这时我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都先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之妙,既集中了力量突破了朗读难点,又使学生在陈述理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练习过程将愉快而又紧张,师生双方都将在尽情的朗读中得到某种满足。

第二块:尽情地说。我打算通过一则想象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这则报道是这样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