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课堂打磨安排表 >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第3页)

主线策略细节我的月光曲打磨记(第3页)

师:读了这一段话后,你心里有疑问吗?

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他是贝多芬?

生:因为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音乐,熟悉贝多芬的音乐。

生:因为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生:因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生:……

问题二: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盲姑娘的问题?

生:因为贝多芬很谦虚……

生:不回答说明贝多芬已经默认了……

生:因为贝多芬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情境,已经在构思乐曲……

生:因为贝多芬觉得对于一个热爱音乐懂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本身是最好的回答。

生:……

问题三:为什么贝多芬要尊称盲姑娘为“您”?

生:这是出于礼貌。

生:这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问题四: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可结合问题一)

三试(思)磨“细节”

一叶能知秋。同样,课堂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最能凸显一堂课的品位。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在细节上。其中两个细节的修改,我现在回想起来,其作用不可估量。

1。“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在前面的试教中,我的一级子问题是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提了许多二级子问题:“你觉得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你觉得盲姑娘为什么要这么说?”“你觉得哥哥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等等。我一直强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而排斥让学生假设入境以贝多芬的身份来体验。但是通过试教我发现琐碎的二级子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疏远了教学主线,没法聚焦到贝多芬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浮于外,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权衡之后,我决定用一级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贝多芬听出了什么?)贯穿课的始终,结果效果特别好。下面是网友群山对这个细节的一段评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会使语言的体会、感悟直白而平静,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课堂上蒋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是的,我也发现,同情、喜悦、激动……走进贝多芬内心的过程其实也是走进自己心灵的过程。

2。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有老师在网上通过信箱问我:“你在课堂上说的话有多少是预设的?有多少是生成的?”他或许觉得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如果我回答大部分是预设的,无疑否定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然而事实就是:我在课堂说的很多话是预设的,我一直告诫自己“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源于周严的预设,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第三次试教后,我明确规定自己在课堂上要说三句话:(1)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依然热爱着生活。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苦,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2)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3)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内容层面看,这三句话是教学目标的外显,是关键处的巩固学生认识的必要总结;从形式角度看,这三句话的适时出现,无意中也调节着课的教学节奏。这三句话,这个教学细节的作用还在于,它始终提醒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内心的情感不涌动”,我就不能贸然讲出这三句话;它也始终提醒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艺术地进行教学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的感悟理解始终处于一种“过度诠释”“非常态诠释”的状态,我也不能生硬地讲出这三句话。

有时候,确实是细节决定成败。

三、“曲终人散意犹在”

“曲终人散意犹在”,这里的“意”是指反思的意愿,改进的意愿。课结束后,有的老师委婉地问我“月光哪里去了?”或者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和我商榷: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能否引导学生亲近感悟那月光。因为月光也应该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之一,在那清幽的月光下,心与心相通,情与景交融,才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大家的意见我深以为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里不能自拔。六、七十年代的“同情说”,八、九十年代的“知音说”我都一直怀疑,至少我觉得理解得过于单薄,只是一直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最后思考的点聚焦在“月光”上,《月光曲》的产生与月光究竟有什么关系?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沉静;安闲的月光所发挥的作用,难道仅仅是让音乐家贝多芬的情感流淌得更加自然吗?

我反复读着那一段情景交融的段落,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月光”与“穷兄妹俩”并没有关联,这没有关联的景与事在这一“望”中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的音乐书籍,发现:月光在音乐世界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美好、希望。”就好像月亮在我国有成熟的意象积淀——故乡、团圆。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当月光照进窗子,覆盖了所有贫寒之后,贝多芬为什么灵感突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这首曲子中,波涛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但月亮却一直同在,普照其皎洁的光芒;我也终于明白盲姑娘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自始至终一脸恬静。一切都是因为《月光曲》的主基调是美好和希望,那是觉得生活美好,那是对生活抱有希望。

是的,如果有机会两课时连上,我会努力捕捉住那一片清幽的月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