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慎独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的最高境界 > 第五章 春天的故事02(第2页)

第五章 春天的故事02(第2页)

记得我曾辅导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市级赛,讲一节关于写字的课。课还没有结束我就叫停了。自然,课上得很不理想。当时我的态度不是很好,还把分管教学的干部批了一顿,讲课老师紧张得竟有些慌乱。其实回到办公室我也暗自反思自己不够冷静,急躁了些。后来思考了一个中午,探讨了一个下午,我与年轻教师终于把一个详细方案定了下来。

记得,在小老师第一次执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们在课堂上并没有更多地看到学生“学习主人”身份的体现,基本是教师备课流程的演示。

当然,这也是我们此次课例研究选择年轻教师执教的主要原因。教师欠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自然不会有自主的学习行为。正如执教老师在她的反思里写的那样,“课堂模式化,一节课按流程完成课文的所有内容,老师揪着学生走,师生感到疲劳”。

11个观察小组的教师认真使用手中的量表进行客观的诊断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思想在课题组教师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凸显。在深度思考、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把“读写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确定为研究的重点,着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深刻领会学校课堂文化的精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读”来讲,第一次授课,小老师设计了齐读、默读、自由读等形式,但在环节的安排上却又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感悟与体会等方面教师却未发挥作用。而在后续的三次授课中,我们发现,小老师非常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和“技能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段,在“品”中逐步体会作者正是因为“爱”才会写出如此生动可爱的杨梅,并适时利用学生生成的感知让其学写最喜欢的水果,从而形成新知与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个过程凸显了慎独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执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设计的精准度、教师理答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到教师在课堂当中的巡回路线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执教老师在每堂课当中的改变和进步。而从课堂观察小组的教师在四次课后的研究分析中,我们也惊喜地看到教师在观察中从“就量表而量表”到“有理有据”的变化,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剖析逐渐从表层走向深层,整个研究过程极大提升了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文化建设的内涵。

随着教师课堂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教师对学校文化理念的理解也愈加深刻,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逐渐得到充分的融合。

把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深刻感受和体会学校文化,这是成长课堂带给学校慎独文化的积极的推动力量。

后来,我们每学期都要以课例研究为重点进行成长课堂落实学校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正如张冬娇老师在她主编的《打造文化课堂》一书中所讲的,“自觉的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思考,自觉地产生将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构建以慎独思想为核心的成长课堂文化策略,旨在使学校教师通过课例研究对慎独思想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形成“内在的自觉与主动”,而只有当教师“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对教学过程进行清晰并且有目的的设计与规划”时,学校文化才能扎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学校文化成为自觉。

说实话,在最初的那几年,慎独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思想,使我们在学生德育、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师探索课堂渗透慎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还不够,学校课堂文化始终落实得不够扎实,然而通过“打造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的确确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这块阵地——“课堂”做实了。

特别开心的是,《中国教师》杂志以“特别关注”一栏对我校的此项校本研修工作做了深度报道,并组发了学校教师研究论文,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

论文选载

学习中收获收获中成长

——参加课例研究的感受

樊珺

慎独教育作为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核心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历经七年的实践和探索,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原有的自律、自省层面上,而且是被赋予了时代特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从“被管理”“被成长”,逐步走向自主管理和主动成长,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基于此,“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围绕学校核心文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做学习的主人。

围绕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文化主题,结合本校语文教学“读写结合”课题,我们把此次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所有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在今后的听课和评课方面,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更准确的方法。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笔者收获颇丰。课例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笔者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引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分管语文教学的干部,笔者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是颇多的。

首先,在2012年的后半学期我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课题研究。经过这一年的摸索和实践,目前来看,此项课题非常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10分钟练习写的时间,所以开展“读写结合”是正确的。同时,“读写结合”也是我校实施了近七年的“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符合我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贾慧冬老师所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在四次课上分别以三年级的四个班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这四节课,专家组和听评课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非常强,我想这都归功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各位语文老师能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长期训练。自主能力强是“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其次,在近一年的“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师们的变化,每位语文老师都有意识地针对每节课找准读写训练的点,寻求更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把字词句段的积累,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的学习,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这一年来,我校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此次贾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贾老师一开始通过让学生朗读,体会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而学生通过学习,能说出作者是通过看、摸、尝写出来的。这样贾老师将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贯穿于课堂,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最后的仿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在最后汇报时,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毛桃,它看起来有点像包子,它的颜色是粉色和绿色的。毛桃软绵绵的,摸起来是毛茸茸的,尝一尝味道又酸又甜。”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它在炎热的夏天里吃起来十分爽口、清凉。西瓜又大又圆,就像皮球一样大小,它的皮肤是绿色的,当你切开它的时候就是红色的了,而且有像水滴一样的小种子,只要尝一口,不仅爽口而且甜丝丝的,真是有趣极了。”

再次,通过紧张、充实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在实践“读写结合”时,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有了更高的理论基础做支撑。通过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不论做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教师,都受益匪浅。就像贾老师在此次课例研究结束后说的:“作为一位年轻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机会更是十分难得的。这次课例研究活动对我的职业认识、发展的转变和自己专业的方向都是一个全新的指导。经过四次讲课,我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改善,语言精练,提问减少,问题有效,教学更加顺畅。”教师们都意识到应该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契机,多学习、多思考,把压力变成动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最后,在此次课例研究中,笔者的另一个角色是收集整理教师的分析反思以及阅读各位教师及领导专家的发言。对笔者来说,这是一次头脑风暴、学习风暴。虽然这一个月过得不轻松,但笔者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同时也为我们这支团队中之前没有发现的教师们的潜力和闪光点而感慨和感动,希望每位教师把自己身上的潜力变成动力,使自己成长得更快。

论文选载

学生高投入课堂才有效

——浅谈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状态

赵燕樊珺王瑶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一堂课是否有效,因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状态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笔者以贾慧冬老师所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节课为例,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三种表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