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慎独的品质 > 第七章 视角(第1页)

第七章 视角(第1页)

第七章视角

(引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慎独: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以瑾)

琴音、流水、茶香、墨迹……一切都让人平心静气、神思怡然。走进闫华英一手布置的“养心堂”,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校长个人的文化品位,还有包头团结四小的育人追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幼热爱传统文化的闫华英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因为这意味着“最完美的生活态度,最理想的处世哲学,最具竞争力的个人素养”,而前提在于能否培养师生的自省、自觉、自律、自强意识。

从“慎独”的实践化和生活化开始,闫华英不断丰富着“慎独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推动着团结四小的变革。五年来,“慎独教育”在重塑师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同时,也让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闫华英所推动的“慎独教育”也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如何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如何找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一、“慎独教育”,根植传统文化的办学理念

因为办学效益不佳,团结四小曾有过一段被合并的历史。现在,尽管老师们不愿多谈往事,但是“过去”在教师的言谈中经常以对比的方式出现,或是警醒,或是激励。

2006年年底,闫华英回到团结四小任校长。两年前,她曾是这里的副校长。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体分析校情”。她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现象是,该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独生子女多,与这“两多”现象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学生行为散漫,自我管理成问题。尽管这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学校的应对方式不当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让人从无知到有知,更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即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成为自己的主人,其中关键在于能否主导自己的行为并对其负责。”闫华英近乎思辨地总结道。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何解决?如何推动学校变革?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闫华英。有一次副校长对她说:“校长,我们每年搞创新,除了创新,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句话引起了闫华英的思考,崇尚“改变”、喜欢创新的她,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真切地意识到学校没有一个核心办学理念是不行的。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平时闫校长喜欢读一些国学经典,她越读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富有育人魅力的。在追寻核心办学理念的时候,《礼记·中庸》中的话让她如醍醐灌顶——“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慎独!慎独不就是自我管理吗?”她兴奋地对自己说,这恰恰是团结四小最需要的东西。

然而,当“慎独”思想在学校提出来后,很多人认为这个理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深奥了”,理解不透,也落实不了。但闫华英认为,教育就是要把一些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在观念和行为上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那慎独教育就达到目的了。

还有一种质疑,现代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因而强调“慎独”会压抑学生个性成长。对此,她的回答是,慎独不是自我束缚、自我压抑,而是独善其身、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个性需要尊重,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规训,盲目鼓励和追求“个性张扬”,就会造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倾向。

回答这些质疑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审视“慎独”,毕竟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概念。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高研班”上,她以“慎独教育”为选题,开始从理论的角度系统论证这一理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在导师陈锁明教授的点拨下,闫校长对“慎独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她认为“慎独教育”的精髓在于“自律、自省、自强”,“包含着人人修养自身、人人文明高雅、人人自强不息的社会价值”,而这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个人文化自觉加上实践反思,再加上理论升华,闫华英在与她苦苦追寻的办学理念相拥的同时,也找到了团结四小未来发展的新路子。

二、“慎独教育”实践化、生活化,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六年时间,学校要给孩子什么?能给孩子什么?闫华英的回答是,要给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知识和分数,好的素养更能促进人的发展,而首位的是个人品德。

出于这个思考,闫华英强调“慎独”要实践化、生活化。具体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省、自强”精神。

“实施慎独教育,不是要把‘慎独’二字挂在嘴上,而是要渗透到日常言行中去。”在一年级(2)班班主任樊珺老师看来,一年级学生尤其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入学后,就给他们讲慎独故事,然后再讲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故事,让他们先在故事情境中体会“他律”和“自律”。

在她的引导下,全班学生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公约》,全文一共三条:一是上课不迟到,二是发言要举手,三是班级卫生要保持。她的经验是,对低年级段的孩子,约定的内容切不可太多,只有少而精,做起来才能不茫然。

作为高年级班主任,王飞老师的最大体会是要“信任孩子”。实施“慎独教育”以来,他的班级管理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自己拟定公约,然后自我约束、自律自强。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平时不管他在不在,孩子们都能做到公约里规定的“快、静、齐”。

“慎独就是老师在不在都一个样,就是在没人管的时候,我们能管好自己。”五年级(2)班学生李靖慧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是行为细节的改变。现在团结四小的学生不仅能做到“老师在不在都一样”,而且能够在生活中管理好自己。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每天总结自己,再确定下一步目标的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师生中间颇为流传的一句励志口号。

杨颖老师做了十多年班主任,对“慎独教育”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班上先前需要30分钟做完的值日活动,现在一般15分钟就能完成了。班上的花草,以前因为没有人坚持浇水,养不到几个月就要换一次,现在却能一养就是几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