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慎独的品质 > 第二章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刻出发(第3页)

第二章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刻出发(第3页)

个性化班级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发挥了班级的优势,体现了班级强大的创造力。

当时,18个教学班就像18朵争芳吐艳的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得,2004年4月昆都仑区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全区的德育工作现场会,为全区进行示范观摩,我第一次在台上与全区的教育同人分享了我们的思考、实践和收获。

结合个性化班级的创建,我撰写的论文《主体性德育的四则运算》也获得全国一等奖。

那次的分享对于只做了一年副校长的我来讲,无疑是如沐春风,促我成长。

现在每每忆起,我想那一段时间的努力其实也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励志日志。从1991年师范毕业,我在一个充满着理想和幻想的花季年龄,走进了学校。一路走来,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在当时年龄最小且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的副校长,我深刻地懂得,青春是一个短暂的花季,经不起任何迟疑,青春也是一股雨后的青草香,只有灿烂的春阳才能配得上,所以它需要我们用心来经历。

后来,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对年轻的教师讲,青春,一定要用**做笔,酣畅于笔尖起落间,然后对自己说,我曾年轻过。

个性化班级的构建,为我后来做校长、实施慎独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诸多阻力

办学的思路有了,是不是意味着就可以马上实施?

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鲜有人知道“慎独”,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首先是来自教师层面的问题。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教师是第一次接触“慎独”一词。自然,他们对慎独的意义是陌生的,在谈不上理解的基础上又何谈施教呢?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其次是家长方面的阻力。我曾收到一位家长的信件,遗憾的是原件在学校翻建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记得这位家长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信纸,论述了慎独内涵的深奥,结论是不适合对小学生施教。

再次是教育同人的反对。有一次在市里参加一个关于学校教育工作调研的座谈会,我围绕慎独教育,把学校的一些做法做了交流。一个来自外省的代表,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散会时特意走到我面前对我讲,“在小学做慎独教育不合适……”

最后是领导层的态度,领导对慎独教育的实施不置可否。

记得市教育局的康秉富局长最初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就在我工作受挫、严重自我怀疑、困惑不前的时候,有一天康局长见到我时突然对我讲:“你的慎独教育,我想过了,可以做。”

记忆中当时感受最深的两个字就是“感动”,没想到,一位德高望重、公务繁忙的市教育局的局长居然会关注一所非常“不起眼”的小学的办学理念;没想到,局长居然“想过了”。

局长的职业精神无疑激发了我这位年轻人很多力量和信心。

再后来,慎独教育的实施逐渐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现在,我们拥有了一份自信。

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习惯或者追求的东西,包括梦想、使命,都可能会面临弃守。当形势大好时,任何“高大上”的目标与追求,都是容易实现的,但艰难时刻,检验的恰恰是我们独立的判断力和价值观,还有自我坚持的耐久力。

带着勇气去坚持,我想,是当下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社会大考题。当“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哲学时,你该如何坚持自己的思考?当别人从自己的视角喊出“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甚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有一分定力,并且有勇气去坚持“一加一等于二”?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自己走,需要自己扛。如果没有经历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艰难,我们就不会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我们不是茫然上路的

当时我们对慎独教育的实施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虽然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充分,也谈不上成熟,甚至有些思考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说明我们不是茫然上路的。

我们的理论基础有四条。

一是以民族传统文化滋养后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无数哲人、先贤的思想和智慧,积淀成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家所倡导的德治、礼治思想;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精神等。这些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经典思想,它们超越时空,照耀、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改革开放和世界融合大背景下的今天,西方文化和外来思维方式,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开放性、多元性和跳跃式的变化,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思想和人文精神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思想,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既是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思想、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负面影响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来滋养后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我想,这条观点,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需要做出的努力!

二是小学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育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增强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