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慎独的品质 > 第一章 记忆的胶片(第1页)

第一章 记忆的胶片(第1页)

第一章记忆的胶片

(引言)

我们一生都忘不了的就是生命历程中,那些印象深刻、难以磨灭的记忆。它们定格了时间,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大脑中永不磨损的胶片,像一直开着的机器,不定时地反复地清晰播映……

我回来了

2006年12月6日,相距两年多的时间,我回到了这里。一切都没有变。

校舍依然。

校门两侧的平房依旧以其斑驳的样子让人想象它曾经拥有的窗明几净和琅琅的读书声。

所谓的硬化路面也还是由几块市场上再也找不到的青色老砖拼凑而成,它似乎要以这样一种沉默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它历经过的岁月。

分别坐落在校园东、北、西方向的独体教学楼因为有学生在上课依然充满着生气,不间断、清晰入耳的仍然是师生间那种亲切的唱和。

土操场上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飞扬着的尘土而减少嬉戏玩耍中的快乐,童真稚趣的笑声充溢着校园的各个角落。

常常说快乐童年,童年快乐,而真真正正属于孩子们的“真快乐”究竟有多少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大脑中瞬间闪过。

坐落在校园中间的两层办公楼还是如以往一样简洁干净,天蓝色的墙漆似乎可以削减人们内心的些许不平静。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当教育局领导宣读任命文件时,老校长落泪的情形。

这眼泪让人不得不想到关于人、生命、爱这样的命题。

如果说当时并不能真正懂得老校长的心境,但时隔十年之后的我,却能够深刻理解和体味她的那份真切情感。

其实,在后来的日子里,每每想起这一幕,都会让我感慨良多,也总会让我想起某篇散文中的某些字句:

怅然间,忽然觉得人的一生,像极了一棵树,从春日的繁殖摇曳到秋日的黄叶凋零,不知不觉走完了一生。

……

只是觉得,当一切都已过去,一切成为现实,在一天秋色中回眸往事时,能够拥有一份平和的心境。无论是丰茂还是凋零,都是一种体验和过程,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想起它们的时候,不仅仅拥有满怀的记忆,更有满怀的温情。

是啊,落叶无语,却如金。

使命与初心

已是年底,同事们都在各自忙碌着年终的各种总结工作。在不打扰大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找同事“聊天”是我那段时间主要的工作内容。当然,聊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更多地了解关于学校的一切。

因为有在这里做过两年副校长的经历基础,我和同事们很熟,聊得也很轻松自然,学校的发展状况、教师的所思所想,甚至同事们的家庭与婚姻等都成为我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分析元素。

1960年建校的团结四小,大体经历了中苏四小、反修四小和团结四小三个历史阶段,从学校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发展的时序,当然也会勾起我们好几代人的万千思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苏友谊不断加深,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随着苏联援建重点项目——包钢、一机厂、二机厂、一电厂、二电厂、303厂、202厂等大型企业在包头破土动工,包头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等省市的建设大军纷纷支援草原钢城,掀起了建设**:原包头被改造成了东河区,又新建了青山区、昆都仑区、白云矿区、石拐矿区,各项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轻工业、手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部门纷纷建立。市三区的适龄儿童迅速增加,仅有的几所学校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兴城市的发展需求。包头市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决定,新建5所中学、12所小学,其中包括团结四小(当时称中苏四小)。由于正处于中苏两国关系密切时期,以“中苏”命名的学校不断出现,中苏四小就是时代的产物。

1960年建成的中苏四小,占地面积为1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26平方米。实行全日制授课,学制六年,有12个平行班,近700名学生。有教师32名,学历以简师、高中为主,中师为最高学历,但人数较少。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足开齐了算术、语文、思想品德、音乐、体育、图画、劳动等全部课程。

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后,学校更名为反修四小。

“**”之后,学校健全了规章制度:恢复考试制度,语文、数学一概采用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建立统考制度,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批卷,相互监考。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增至19个教学班,每班60人左右。在1978年的全区语文统考中,学校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以教学为中心,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5年学校更名为团结四小。

学校自力更生,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盖起了学校历史上第一座两层办公楼,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学校教师也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为美化校园群策群力。

学校虽然经历了“5·3地震”“两校合并”等重大事件,但是全校师生以团结、勤奋、严谨、进取的良好校风,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地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可以说,从建校之初的艰辛创业,到“十年动乱”的风雨飘摇,再到改革开放对兴校之路的努力探索,团结四小在坎坷的发展道路上奋进着。

追溯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诉说着无尽的杏坛春暖,也折射着每一寸土地蜕变进步的痕迹。

我是从石拐大山里走出来的,1991年从包头师范学校毕业,“学而优则仕”让我这个山里的女娃三十五岁就成为一校之长,而且是当时最年轻的校长,这无疑给一颗年轻的心平添了许多欣喜。但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之后,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接到任命的激动兴奋开始变得凝重。

我,是这里的第十任校长。

当谈到工作感受时,我发现教师话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呗”,如“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呗”“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呗”。

我一度困惑于这个字眼,当时,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或者说如何准确判断教师的工作状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