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关系 > 第四节 提升学习能力的指导(第1页)

第四节 提升学习能力的指导(第1页)

第四节提升学习能力的指导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进行常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在原有学习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等方面。

一、信息获取能力指导

(一)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指有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必要的途径和手段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指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指学生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不同,影响着信息获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指导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获取能力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方法,从自己的学习要求出发熟练地、主动地、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查和观察。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学会从社会中获取许多有效的信息,掌握可信度高的第一手材料。观察也是获取信息,增强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和观察,能够获取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使课本知识得以验证、更新和升华。

实践和实验。是学生增长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获取、验证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有目的指导下的实践和实验,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可靠的信息,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里汇集了各领域、各学科的书籍,信息全面,便于查阅,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

2。信息加工能力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一是要明确信息加工计划;二是要掌握必要的文字处理技能,以此进行文字的加工;三是要学习数据的加工技能;四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传输技能。

3。信息利用能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一是要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二是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三是要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归纳资料,发现信息间的关联,综合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四是要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自主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对于自主学习,中外学者都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加以概述。在综合众多理论及见解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概括出自主学习的共同点: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能够自主的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教学条件包括课堂内外,包括学校、家庭。无论在哪里,学什么,学生都是带着教学任务,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自主学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但绝不是包办代替。

2。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对于自主学习又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就很少有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一定的或起码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很难看到自主学习带来的真正学习成效。

3。学生参与并实现着教学过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教师教的对象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接受着知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通过参与课堂的全过程不断实现着学习目标,不断推进着教学进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各项教和学的任务。

4。学生对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监控,并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实现上述过程,有赖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教师是否能够营造出民主、和谐、尊重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自主学习指导的要求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这里指的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指让学生感到安全的、信任的氛围,在学习环境中想学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外在物理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需符合下列条件:适宜的物理环境;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积极的关系;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能多一些合作;学生之间没有不恰当甚至过度的课堂竞争;良好的课堂纪律。

(二)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评价等诸方面达成认同,否则学生的学习会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承担着促进学生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认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任务。具体来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个人意义,即教学目标应该有实际意义。②制订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现有的水平,使他们了解自己现有的接受能力,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适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稍高于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的。③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做一种目标。

(三)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支配权非常必要。具体的措施有:

“先学后讲”。过去,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先讲后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这种做法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开。但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常常更注意具体点的把握,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此教师在“讲”时,应注意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并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概念,使他们在习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把握全局的本领。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所应当将阅读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师生对话和鼓励生生对话以及其他一些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

(四)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首先,学生对先前学习成效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标准。在实施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地评判自己,找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例如,一个学生对自己的时间安排不敏感,每天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一天里所做的每一件事,并附上时间,相信他们自会找出原因。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可以通过这种直接的纠正方式来实现外,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或让同学之间就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和交流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或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之后,学生往往能获得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但是这种新的方法通常只是陈述性的,假如不经过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把这些方法忘记。此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适当的、结构化的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这种安全的情境中使用新的学习方法。

(五)采取多种指导方式。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首先,要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四、合作学习能力指导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