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程序]1。把学生分组,明确活动目的与任务。2。教师提供案例或由学生呈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案例。
案例: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动画制作”进行上机练习。李老师是一个40多岁的男教师,长脸,戴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教室里很安静,李老师背着手在教室里巡视,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这时,坐在教室后排的几个男同学不知被什么吸引住了,伸长脖子去看其中一位男同学的电脑显示屏,不时发出“唧唧咕咕”的声音,甚至突然哄堂大笑起来。站在一旁的李老师早就板着脸看他们好半天了,这时候,只见李老师快步走到那几个男同学旁边,厉声问道:“××,你又在干什么呢?”我也伸过头去看,原来那位学生在他的电脑上画了一幅漫画,连我也看出来了,那是李老师的漫画肖像,虽然经过了夸张,但是很好地突出了李老师的面部特征,经过技术处理,漫画中的李老师还一边吹着胡子一边瞪着眼睛。李老师的脸一下就涨红了,旁边的同学吓得吐了吐舌头,乖乖地溜回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盯着××看了一会儿,说:“站起来,坐到那儿去!”××顺从地根据李老师的安排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空位上,旁边摆放着一个垃圾筒。
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师,这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对他的电脑操作能力,甚至有时候连李老师也感到吃惊。但是,李老师说:“这孩子太狂妄了,经常爱耍小聪明,哗众取宠,扰乱课堂秩序。”
我也单独和××交谈过,××说:“李老师的课上得太慢了,一个内容要花很长时间,其实,我们班的同学几乎家家都有电脑,回家我们也可以经常练习。”对那个特殊的座位,××笑了:“那个座位是李老师特设的‘雅座’,平时,谁上课要敢捣乱,李老师就让谁去坐那个座位!老师,你不知道,那个位子上的电脑是坏的,那个‘雅座’其实就是一个‘冷板凳’!”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3。组织各组学生阅读案例,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下问题:案例中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法如何?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4。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5。开展小组讨论,本组同学针对不同处理意见进行互评,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完善。
[训练评价]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能力评价表
技能训练二
[训练内容]针对学生的某一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解。
[训练目标]通过训练,初步掌握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程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谈话法等常用的方法去了解学生。
[训练程序]1。选择了解对象,明确你了解这一对象的目的。2。思考:为了达到你的了解目的,你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哪些信息?3。制订行动方案。4。实施行动方案。5。将所获得的信息记录在纸上,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6。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训练评价]
了解学生能力评价表
技能训练三
[训练内容]对课堂中的教育偶发事件进行分析思考,提出适宜的应对措施。
[训练目标]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积极应对教育偶发事件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训练程序]1。把学生分组,明确活动目的与任务。2。教师提供教育偶发事件案例或由学生呈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教育偶发事件案例。
案例:一名物理教师课堂教学中讲了这样一道题: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A重3N,B重5N,求B对地面的压力。因为A压在B上,对B产生一个压力,因此B对地面的压力F=3N+5N=8N。经过教师详细地图示讲解,大部分同学都理解掌握了,正要进行下一道题时,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明白你这种做法,我认为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就是5N。”课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学生要推翻老师的观点。但是这位教师没有慌神,而是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先讲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教师讲道:“从前,有个老农骑着一头驴到集市上去买粮食。到集市上买了一袋粮食后,老农心想:我骑着驴,小毛驴就够累了,再把粮放在驴背上,可别把驴累坏了,干脆,我自己辛苦点,扛着粮食再骑着驴回家算了。”这个故事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等同学们笑完了,教师问:“老农的这个办法使小毛驴受到的压力减少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那么刚才那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教师又问。学生们恍然大悟,而那个提问的同学也心悦诚服地坐下了。
3。组织学生阅读案例,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下问题:应对教育偶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法如何?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4。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5。同学针对不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完善。
[训练评价]
教学应变能力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