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教材系列丛书 > 第一节 老年大学的教学过程(第2页)

第一节 老年大学的教学过程(第2页)

一方面,教学要促进发展。苏联教学论专家赞可夫认为,应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在能力、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而且要探求新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3]依据这个理论,教学就不能消极地适应老年大学生的发展,而应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活动来积极地促进其知识的掌握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大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后,又为开展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促使新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三)教育性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知识性与思想性辩证关系的反映,也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犹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言:“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我国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一个机构,和其他各类学校相比有其特殊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办学方向、指导思想上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因此,老年大学在课堂教学中理应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所谓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相连的,即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

老年大学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要求。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首先,老年大学的很多学习科目和内容除了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外,也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素,特别是像文学赏析、艺术鉴赏与创作、历史人物评鉴、时事纵横等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本身就蕴含了一个国家或社会民众所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伦理及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使老年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影响。其次,教学内容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制约,反映出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因此总会带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在我国注重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今天,对老年大学生也要进行价值观念的更新、人文精神的灌输、道德情操的熏陶及生命意识的提升等教育影响和引领,这些都要求老年大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正确立场、健康思想、人本理念、真挚情感、科学思维、高尚情操等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力量,从而对老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道德升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次,老年大学教学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比如,结合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变革,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及在任领导为老干部大学生开设“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国际恐怖主义”“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等时事政治的系列讲座,使老年大学生能及时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脉搏,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局势,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时代发展同步。最后,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注重确立老年大学生健康乐观、老有所为的老年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通过指导老年大学生进行才艺学习、表演并获得赞赏和荣誉,让他们摆脱无力感、无能感和无奈感,树立自信与自尊。再如,通过发动大家对一些丧偶或家境困难的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或者通过老年维权、和谐家庭建设等知识的学习或相关活动,让一些老年大学生走出困境,并逐步确立乐观向上、不怕挫折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在相互理解、关爱和帮助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品行完善。

学唱歌,让我自信与快乐

一位学生说:“我爱唱歌,爱唱合唱。我最初学声乐是在合唱团里,但有不少歌我不能唱,唱高上不去,唱低下不来,合唱团的老师就训练我用假声唱,帮助我克服‘恐高症’,培养我唱高音的信心。正是这假声训练,让我尝到了声乐训练的甜头。后来,老年大学的声乐班招生,我就去报了名。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拜师学唱歌。第一次我唱,老师就明确指出我的毛病所在,以后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一遍又一遍地鼓励我,我心里热乎乎的,唱歌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每次到合唱团活动,大家都说我越唱越好,越唱越专业了。唱歌、学习让我从沮丧、孤独而凄凉的情绪中挣脱了出来,让我的生活有了快乐,有了意义。虽然合唱团每周只有两次活动,声乐班每周也只有两节课,却大大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想想刚退休的那段日子,生活像一潭死水,无所追求,无所发现,无所长进,那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现在好了,生活变得充实,自己都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这位退休老师说到这里,脸上充满了笑意,神态安详又满足,很让人感动。

资料来源:刘书妤。老年大学声乐教学探索[J]。云南电大学报,2011(3):89-92。

(四)相长性规律

老年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必然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基本关系。“教”规范着学,“学”影响着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

老年大学教学的相长性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具有一定的专长,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是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按照老年大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根据老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帮助、激励老年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不断获得进步与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教授和指导,老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和提高。

2。老年大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习者真正地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教师的教必须落在学生的学上,并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为前提,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老年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学习成功的内因,如果没有他们自身积极主动的接受、理解、吸收、体验和实践,教师的教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其施加的外在影响也无法起作用。因此,老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的程度,成为老年大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及其发挥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就成为老年大学教学的相长性规律体现的客观需求。

3。教与学之间是多向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教师的教与学之间是相互影响与促进的。老年大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虽有一技之长,或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除了少数以前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外,大多对教学工作并不熟悉,缺少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而且有些教师在专业上也存在一些欠缺,无法很好地引导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不仅要以老年大学生的学定教,更要以自己的学促教,边教边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老年大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大多老年大学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经验,有些人还具有某项特长甚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同时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及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充分挖掘老年大学生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励老年大学生互教互学、相互交流与沟通,让老年大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能在教别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尊重、乐趣及自我的提升。最后,老年大学生丰富的经验和社会阅历使得他们与老年大学的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智能互补。因此,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尽量把自身的智能优势与老年大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组织参与式教学,使老年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点,不仅在讲课时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他们更好理解,学得更轻松;而且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形成一种相互探讨、启迪和反思的学习情境,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大学生的丰富经验,使大家相互之间能更多地分享经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能者为师教学相长

在过去的诗词教学中,多是采取一人讲、大家听,俗称“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课堂上,教师从诗的起源、发展讲到创新,再从诗词格律延伸到古体和近体,尽管阐述得非常详尽,但放眼学生习作,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得其解。出现了平仄失位、韵味不足、诗味不够、粘联不知的现象。所谓四言八句,不过是平白如话而已。

学诗的目的是为了创作,老年大学生更加希望尽早学有所获。笔者认为,详细的诗词理论讲解对于初学者而言十分必要,但当课程进行到一个阶段后,应适当改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营造一种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抒发见解,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实践证明,这种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养成勤动脑、勤动口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需求,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在修改学生习作时,由教师课后批改转为课堂上师生共同修改。即从学生习作中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范例,让学生共同评论优劣对错。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将原诗具体修改后写于黑板上,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对照,从中明确修改的原因及修改后的诗与原诗的不同,从而领悟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和缺失。例如,一位学生创作了一首七绝《夕阳美》,原诗这样写道:“毕生从教四十秋,全凭理智顶寒流。艰险岁月已过去,晚年安定乐无忧。”这首诗在平仄、相粘、对仗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且缺乏雅韵。在共同改诗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30多处修改建议,教师总结后整理如下:“毕生从教四十秋,正义填胸顶逆流。岁月蹉跎一瞬过,夕阳灿烂乐悠悠。”作者本人连连表示受益匪浅。

进行了诗词教学改革创新后,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说,过去将作业交给老师修改,我们对于为什么要修改、改与不改有何不同、好在何处、错在哪里等,可以说是一片茫然。而现在课堂上共同改诗,通过原诗和新诗对比,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今,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了格律诗的写作方法,创作的诗歌也像模像样。他们还总结出写格律诗的方法步骤,并赋予诗歌之中:“四言八句打草稿,找准四声把音标。对照格律正平仄,改词换字细推敲。相对相粘按套路,两联对仗切记牢。写诗立意最要紧,情到真处格自高。”

资料来源:张春涛。能者为师教学相长[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3(1):43。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4。

[3]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41。

[4]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