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的理念和办学特色 > 第二节 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艺术(第1页)

第二节 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艺术(第1页)

第二节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艺术

结课是指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教师引导老年大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作为教学环节的收尾环节,结课与导课首尾对应,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与导课一样,结课同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和生动的操作艺术。

与一般教学相比,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因老年大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与性质的独特性而有其特点和独特艺术处理手段。老年大学的教师更需要注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结课策略,帮助老年大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提升技能技巧,丰富精神生活。

一、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性质

(一)巩固性

结课具有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职能。从人的认知记忆机制上看,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头脑中存储一定量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记忆,无法从感知觉器官直接进入人的头脑长久储存起来,并随时调配使用。记忆的达成需经历“编码——存储——提取”三个环节,[1]而对已接触过的信息进行重复和强化操练,是记忆存储的最有效和常见的方式,这一过程就是巩固的过程。

巩固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机械重复原有的知识信息,而是在编码、存储和提取环节都使用相关的策略。作为认知能力的体现,使用策略的方式和频次多寡是人认知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2]认知策略的使用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减少,作为晶体智力的一种,它在人的老年期依旧可以持有,并因为经验的累积而在熟悉的记忆策略使用上更为熟练和敏锐。因此,从巩固的机制上说,老年大学教学可以利用结课环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训练,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老年大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更具必要性。这是因为:老年大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逊于年轻人,摄入信息需要通过不断巩固,才能真正完成信息的接受。所学知识、信息如果不通过巩固的方式提高信息刺激的强度,难以保证老年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此外,老年大学生记忆能力也不如年轻人,需要不断巩固才能长期保存知识。这种记忆能力的衰退表现在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两个方面:从短时记忆看,尽管短时记忆能力下降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3]但研究的共同结论指出,老年群体在短时记忆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及年轻群体;从长时记忆看,老年群体的衰退迹象不如短时记忆明显,尤其是在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方面表现并不比年轻人差,但在情节记忆方面,尤其是事件细节记忆的精度上还是有显著衰退。[4]记忆能力的衰退意味着信息进入人脑之后,如果缺乏有效的巩固机制,极易造成遗忘或错误,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启发性

结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的事实性内容,更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体会收获知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促进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巩固性是结课的起点,而非终结,需要进一步展现出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结课,才真正摆脱了课程结尾的简单意义,走入艺术性的境地。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定的。”[5]

结课的启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课总结的过程是思维酝酿,产出新理解,生成新知识,提升新境界的过程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单纯复制和机械记忆知识不能称之为总结。总结是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包括回顾、分析、评判,并最终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新的发展思路等内容。在分析、评判和问题解决等思维活动中,总结必须有新意义的产出,成为下一步活动的路线指南。所以,结课和导课一样,具有启发性,对未来的学习需要有所启发。

2。结课需要唤起老年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形成他们的认识

结课不同于教学内容自然结束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即在于,前者关注的对象是老年大学生主体的认识与体验,而后者则停滞于客观事件的进程上。结课从物到人的转移,标志着向人的主观认识去寻求价值。对于老年大学生而言,教学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不需要外部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来定义学习效果,而是真正的“学以为己”,从自身的感悟、收获为旨归,满足自身实现完满人生的需要。因此,结课的标志性意义不是分割课程教学的内容,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了事,而恰恰是开启老年大学生有意义的老年生活,帮助他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所得运用于日常生活,能够用所感所悟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并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的老年人。

(三)艺术性

结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除了遵循必要的结束仪式外,更多的是老年大学教师在对教学效果把控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及与老年大学生交往的表达形式,有着强烈的个人创造性和艺术性。

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1。总结教学内容的艺术

教学内容总结是否有效来自两方面标准的评价:一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容、进度是否全面覆盖,并清晰、简洁、有条理的呈现;二是能否将老年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困惑问题进行主次得当、清晰明了的梳理和解答。就教学节奏而言,进入结课阶段后,教学由“放”进入“收”,内容的组织不能再追求详细、全面的论述,而要尽量凝练、简洁,最好按点或逐条呈现内容。重点、难点也不需要再做详尽的论述,而要直接点明重、难点之所在,引起老年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2。激励老年大学生的艺术

一个好的、给人印象深刻的结尾,通过教师的诠释和情绪渲染,必定会对老年大学生的思维有所触动,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自主钻研和领悟教学内容的动力和信心。激励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结课打破老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混沌和依赖状态,通过教师的提点,使他们在明晰学习知识的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树立起对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信心;(2)结课通过展示知识的意义,将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的经验世界衔接起来,使老年大学生真正进入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意义世界里,激发老年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自觉进入探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3)结课的意义不仅仅在当下的总结,更为老年大学生指明未来学习的方向。通过教师的提点,老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后学习的可能方向,并为之做好准备,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态势。

3。学习内容的延展艺术

除了总结外,结课的重要职能是对未来学习的预期和规划,从这个意义上看,结课必须具有延展性。这一性质具体表现为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在外显层面上,通过结课,教师告知老年大学生未来一个时期学习的大体内容、进度及授课方式等信息,让他们明确未来的学习任务,做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准备。而内隐的延展,则是发生在老年大学生身上的。通过教学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革,使他们向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向发展。这种延展的方向是老年大学生自己决定的,不囿于教师既定的学习规划,而是学生针对教学所展示的主题,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自行查找、收集资料加以组织,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老年大学生相较于一般青少年学生,在实践学习的延展艺术上有着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老年大学生自身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老年教育是一种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教育,不带有强制性和义务性,有着更为纯粹的学习需要。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内部动机强的老年大学生乐于解决所分配的任务,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堂资源,更倾向于有效地加工信息(即通过有意义学习,详细地加以描述,形成视觉表象等有效方式来加工信息),以及更倾向于取得高水平的成就”。[6]故老年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学习和钻研意愿。其二,老年大学生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拓展思路和途径。研究发现,老年人有着更为开放的头脑,他们更能发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认识到事情背后的深意[7]。其三,老年大学生有更多的闲暇从事其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这也是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重要保障。

二、老年大学教学结课艺术的类型

作为一种教学实践艺术,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方式受教师认知水平和教授风格、教学内容的逻辑特点、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即时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类型并不意味着找到一种可以完全复制的模板,而是提供一种可供广大老年教育者借鉴和反思的参照。同时,结课类型的划分也代表着对教学资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帮助教育者认识和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根据结课职能的不同,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可以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一)归纳式结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