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的建立基于哪种社会学理论 > 第二节 老年大学的教学原则(第1页)

第二节 老年大学的教学原则(第1页)

第二节老年大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基于教学规律、源于教学实践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和使用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原则也是检查教学效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正确理解和贯彻教学原则,对于搞好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老年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学习需求和特点,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愉悦性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是接受教育的桥梁,令人愉悦的情感体验将使老年大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大学生的学习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一种选择性学习。通过学习,能够强身健脑,增长知能,充实生活,学有所乐,学有所为,也就达到了目的。因此,老年大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坚持轻松愉快、寓学于乐、劳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过于劳累,也不能压力太大、负担太重、精神太紧张,否则,不但学不好,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根据愉悦性原则,老年大学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这涉及学习的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等方面。“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教学内容的新颖、实用、富于意义,教学语言的流畅、简洁、明快、得体,教学活动的丰富多样、灵活有趣,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都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场所,让老年大学生深受感染与鼓舞,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对于老年大学生的信心增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健康快乐都大有裨益。

2。让老年大学生多体验成功的欢乐,少经历失败的痛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对老年大学生的教学一定要有耐心,要多引导和鼓励,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基础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并有效运用学习的技能技巧,使其不断取得学习的进步和成功,以增强其学习的愉悦感和自信心。

3。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趣味性教学来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乐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设课程或选择科目内容时要加大老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知识的比重,以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应注意适应老年人学习的特点,多进行启发式、直观式教学,多组织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寓理于趣,寓学于乐,以趣促学。

趣味性教学示例

在上饶市老年大学的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教唱的歌曲是《江西老表抗洪歌》,这是一首一人领唱、众人伴唱与合唱的具有江西鄱阳湖船歌风味的歌曲,旋律优美、简单易学且节奏感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运用了一个“赛船”的音乐游戏: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一人当划船者,站起来随着音乐节奏一边划船一边喊号子。另一人当坐船者,坐着唱这首船歌。第一遍,划船者一边喊中速号子,一边划船(双手半握拳,每小节第一拍用力向前伸出,第二、第三拍双臂曲肘,双拳收回胸前)。乘船者一边唱歌一边拍手,每小节第一拍拍一下。第二遍,划船者一边喊快速号子,一边划船(双手半握拳,每一拍的前半拍用力向前伸出,后半拍双臂曲肘、双拳收回胸前)。其他同第一遍。

……

老年朋友们在音乐游戏中一边学习歌曲,一边体会音乐的美。尤其可贵的是每个人都在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肢体来参与和表现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教学趣味性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此外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寓学于乐的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学方法,在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中是很值得推广和学习的。

资料来源:黄剑敏,马达。老年大学音乐教育呼唤游戏精神[J]。大众文艺(理论),2009(5):1-3。

二、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从老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适应老年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乐其所学、学有所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必须遵循以下两点要求。

1。了解和把握老年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个别差异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角度认识老年阶段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分老年大学生与青少年学生、青壮年学生在身心发展及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从普遍意义上把握老年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以增强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及活动的适切性。其次,从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不同老年大学生之间在文化程度、心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老年大学生从教学目标、内容、学习难度、学习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比如,对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数量较多的作业,让他们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学习又不甚得法的学生,则应降低要求,而且要多加鼓励,多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教学过程要符合老年特点

由于学生年龄及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致,具体体现在记笔记的速度快慢不一。又由于有些学生视力下降,给上课记笔记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准备教材上尽量详细,言简意赅,复印后发给大家,要求在课堂上只需认真听讲,注重发挥其理解力,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记笔记,需要记忆的内容如操作方法、功能特性、穴位处方、药物处方及适应症等都在教材上可查询。另外,由于老年人年岁已高,易于疲劳,课堂上一味由教师满堂灌,学生难以坚持,易涣散注意力,而致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要与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但把掌握的理论付诸实践,也让学生动静结合,兴趣盎然,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再者,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是理解能力强于记忆能力,除了在操作中加强理解记忆外,注意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及时复习,也是帮助学生减少遗忘的有效方法,老年朋友们不怕你“反复唠叨”,就怕你“经常省略”。

资料来源:老年教育研究会。老年学校教育研究文集(第三集)[C]。广州: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2003:80。

2。注重学习需求评估,按需施教

老年人的学习是从兴趣和需求出发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需求的调查和评估,根据其兴趣和需求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按需施教”具有特定的含义。所谓“需”,并非一般而言的人对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而是特指老年大学生对“所学”“所教”的特殊需要。所谓“教”,不仅是指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时也包括了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按需施教,是指要根据老年大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从而实现中国老年大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变动性几大特点。[1]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同类型(如管理者、专家学者、教师等身份的老人和企业退休老人、农民老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不同。比如,干部、知识分子中,关注时事政治、文学历史、高雅文化的比较多;普通职工中关注声乐、器乐、舞蹈、体育的比较多;老年农民中,更关注农业科学技术、关注农民基本权利、关注本村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重视生活质量,文化历史名城的老年人对本地历史、文化抱有兴趣。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习基础的老年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差异。比如,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大学生需要掌握较为复杂、水准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大学生更需要普及性、基础性的知识、技艺。变动性主要体现在老年大学生个体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或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学习需求的变动,或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而引起了老年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动等。老年大学教师必须了解老年大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特点,深入调查与分析他们的各种学习需求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增强教学的适切性和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老年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学者认为,未来的老年教育,应该更加贴近老年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境遇、心理境遇与心灵境遇,由此提出10项老年教育的内容。同时,可按老人年龄阶段的不同,将10项教育内容大致划分为三类,即适合低龄老人(60~70岁,女性可从55岁开始)、中龄老人(70~80岁)和高龄老人(80岁以上)学习需求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实际上,这10项内容应该对所有老人都是需要和适合的,只是某类内容更加适合某个年龄段而已。如表2-1所示。

表2-1老年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育内容[2]

三、明理性原则

明理,就是要说明理由、讲清道理,让老年大学生明白且易于理解。老年大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理解深刻,才能记忆牢靠、运用自如。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学不仅要使老年大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使老年大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使他们洞察其奥妙真谛。

贯彻明理性原则应遵从以下两点要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